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宋之光>第一卷:大宋风云 第002章:朽木入彀

公元997年3月(北宋至道三年)癸巳日,冰封一个冬天的汴河突然解冻;一汪清流仿佛玉液琼浆般顺河而动,向汴京城流淌过去,盘旋两岸的鸳鸯、绿鸭、白天鹅蜂拥而至,于河面上嬉戏斗耍好不快活。

好多年了,汴河上很少见到这样的“清明上河图”;阳光明媚的春天正以雷倾万钧之势向万马齐喑的汴梁城袭去,阻挡是无抵于是的。

春光灿烂中,做了22年皇帝的宋太宗赵光义在万寿殿西阶龙驭宾天;终年59岁。

与其说赵光义是龙驭宾天,还不如说是朽木入彀来得贴切。

就是因为赵光义这根朽木的存在,即便入了彀还在释放毒素;一个本来强盛的宋朝却积贫积弱处处挨打,以至于最后亡国。

这样的定论似乎苛刻,但历史发展证明;赵光义的危害作用不容抹杀。

赵光义撒手西去,人们想得更多的是“烛光斧影”、“金匮之盟”这样的野史和传说,街头巷议风生水起的话题是:“大宋朝的投毒高手终于寿终正寝!幸哉!乐哉!”

天子龙驭宾天,不,应该是朽木入彀;百姓不觉悲痛却无厘头的揶揄、讽刺甚至幸灾乐祸;足见民心所向是多么的不可欺侮。

赵光义不择手段登上皇帝宝座22年,一直在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然而事与愿违,招致来的只有一片骂声。

宋太宗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亲弟弟,两人是同父同母亲的手足兄弟。

但二十二年前的那个晚上,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一起喝酒撸串;赵匡胤醉酒后再也没有醒来。

赵匡胤是很爱喝酒的一个君王,按常规说兄弟喝酒不能设防;但人心各不同,花有别样红;一杯小酒要了他的性命只能是后悔莫及。

问题是赵匡胤死时赵光义已经离开皇宫,这也就摆脱了他杀死兄长的嫌疑;可紧接着发生的事情又使他陷于其中难能自拔。

赵匡胤死亡的第一见证人是孝庄皇后宋氏,孝章皇后见夫君亡故;想让小儿子赵德芳继位;可太监王继恩叫来赵光义。

若非事先沟通,王继恩一个太监怎么会有如此大的胆子?那么事情只有一种可能——赵光义买通了太监王继恩。

王继恩把赵光义叫来,赵光义理所当然成了皇位的接班人;更何况还有一个谁也猜不透的“金匮之谜”,赵光义登上皇位更就名正言顺。

问题是赵匡胤非正常死亡,他是被人害死的;赵匡胤死的时候四十九岁正是日如中天的年龄,死之前也没有重病的记录。

赵匡胤死后人们对他的尸体做了检查,发现身上没有任何伤痕;那就说他的死亡属于谋杀,用的是毒。

恰恰赵光义是用毒高手,后蜀皇帝孟昶就是被赵光义毒杀的;赵光义未登基前毒杀了孟昶,登基后对南唐后主李煜做的三件事更是天人共怒。

第一件是强占李煜的妹妹。李煜在古代是美男子,家族的基因十分优秀;妹妹永宁公主李芳仪更是倾国倾城十分美貌,赵匡胤在位的时也没敢打李芳仪的主意;赵光义一登基就将永宁公主李芳仪强行纳入皇宫侍奉自己。

第二件是强占小周后。小周后是李煜的皇后大周后的妹妹,长得那可是南国一绝。大周后死后小周后进宫成为李煜的皇后,其美色在当时天下闻名;赵匡胤十分喜欢小周后,但他是正人君子没有用威权强行纳娶;而且也压制弟弟赵光义不要轻举妄动。赵光义做了皇帝后没有兄长的约束,找借口让小周后入宫将其留身边直到强行霸占。小周后出宫后觉得屈辱,但一个弱女子无力反抗;只能骂李煜无能让自己遭受奇耻大辱,李煜痛心疾首却无回天之力;只能默默叹息。

第三件是毒死李煜。李煜做了北宋俘虏已经不能对任何人构成威胁,但赵光义仍然不甘罢休;他要彻底将小周后抢过去觉得李。

那年7月7日七夕之日赵光义找了个借口给李煜赐了一杯毒酒送其上了西天,毒死李煜后赵光义毫无顾忌地将小周后接进宫中拥为己有。

赵光义心毒手辣的帝王生涯终于了解,59岁时死在万寿殿西阶。

赵光义之死百姓自然高兴,尽管没有出现欢欣雀跃的场面但人人脸上显露出来的表情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赵光义一命呜呼后,当初被买通的太监王继恩心生六指想来个政变;被宰相吕端一顿扪心拳打得粉碎。

赵光义未蹬腿前便就推翻了“兄终弟及”的信条,立第三个儿子赵恒为储君。

赵光义蹬了腿,太监王继恩担心太子赵恒继位后对自己不利;串通皇后;再暗中勾结参知政事(副宰相)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掌管御林军)李继勋、知制诰(管草拟诏书)胡旦等人,图谋拥立楚王赵元佐(太宗的长子);一场宫廷政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赵元佐是宋太宗的长子可这家伙是个疯子,拥立一个疯子做皇帝的人不是自身有病就是从心不良。

说起来赵元佐的疯病还是他爹赵光义给逼出来的。

公元982年五月,宋太宗害怕四弟秦王赵廷美继承皇位;便诬陷他与卢多逊密谋造反将赵廷美废为庶人迁居涪陵。

赵元佐深知四叔实乃父皇迫害,出面向宋太宗申辩;雍熙元年(984年),赵廷美来到房州(湖北房县)因忧悸成疾而病逝;享年三十八岁。

赵廷美死后赵元佐因病发狂,以致因为小错就用尖刀杀伤侍者。

雍熙二年(985年)赵元佐病情略有好转,宋太宗很高


状态提示:第一卷:大宋风云 第002章:朽木入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