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玄幻奇幻>战斗在魔法世界>第290章 蜡像
后,化作了你脚下的大地,和你头顶的这片星空。然而,一场“生存竞争”,于这段历史的最开端,就已经悄然揭开了序幕。为了适应“颖与“无”之差,“永恒”分裂成了“时间”与“空间”。大爆炸的冲击波,将二者撑开,因为“惯性”想要回归“永恒”的二者又吸附在一起。消散不掉的冲击形成了时空的波浪,肆意地激荡,又逐渐平缓下来,铺展出了整个宇宙。浪潮强劲之处,由时空聚合出现了“物质”,平静之处则是能够容纳一切的真空。

然而在回荡的原始冲击作用下,浪潮起伏交错,物质聚散不定。刚开始的时候,每一个波峰之上的物质都几乎完全不相同,而一次起伏之后,原本的物质存在形式也几乎完全改变,只有极少数物质形式能够适应这种起伏,存留到下一次起伏。随着起伏的进行,能够保持存在形式的近似物质积累得越来越多,而这一点甚至反过来影响了起伏的规律,“筛选”之后又是新的“筛选”。而到了现在,它们之中大多数的易观测波峰团,被人们称之为“星”。

这些波峰团上的各种物质存在形式经过筛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结构体,某颗行星之上还诞生名为“生物”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当然,不管是怎样的物质存在形式,都遗传了它们最古老的父亲——“差异”,所以都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以自己为参照,界定出了所有能够认识到的差别。但它们同样遗传了它们最古老的母亲——奇点,或者换个好听点的名字,桨永恒”。它们试图消除“差异”,寻求万物最美丽、最和谐的存在方式,尽管在150亿年以前,这种存在方式就已经消失了。而现在,“差异”和“永恒”已经完全糅混在了一起,难分清楚彼此,仅仅为世界留下了无数难以回答的矛盾。或许在久远的未来,它们又将重新分隔而开,而对于“永恒”的状态来,“宇宙”这场故事或许与一瞬无异,但那已经是难以预知的,难以想象的久远之后的事情了。

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面斗争着生存,一面思念着永恒。

永恒是相对而言的,就像是运用运动的观点,参考系不同,这个事物就可能是永恒或者是非永恒的。或者不妨,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物是否永恒的判断都会各有千秋。很好,那在这件事情上,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根据基因遗传学原理,此观点永恒成立。当然,也有人,世界上一定会有至少两片相同的叶子,只要时间足够长,根据基因遗传学原理和概率论,有足够的可能成立。

一棵树能不能种植在滚烫的岩浆里?如果将一棵树干制成木炭标本,这棵树算是永恒的存在么?一个人被制作成一具干尸,这个人获得了永久的生命么?

如果存在时间隧道的话,将一个人经由时空门发送到一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上,比如石器时代或者奴隶制社会中,这个人可能存活么(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将你投送到一个原始丛林中的情形),事实情况是,这个人很快就会死亡,不止是将人投送到原始的环境中,及时将人投送到未来的,更加高级的时代和生活场景,人也会因为丧失原有生存环境的支持而导致精神心理的巨大创伤,以及生理的不适(食物形态和种类),而难以存活。

我们所奢望的永恒包含着海量的可表述与不可表述的内容和需求,我们奢望的永恒是在保持生存环境持续固定和持续增益的情况下的永恒;生存环境的稳定与持续增益,是永恒的一个必要的条件。40多岁的人,会愈发的看到时代飞速的不可逆转的原理自我的场景,自己熟知的歌星影星死亡,自己的父辈的人,自己的乡亲、甚至同学朋友逐渐的离世,熟悉的生活场景--楼房,道路,池塘、荒地统统的灭世重建,变成一种“面目全非”的样子;

甚至自己的敌人,厌恶的事物也在快速的消亡。

如果人人知道生存环境原理的话,可能就对对于现实中的一切,包括永恒的话题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了。

宇宙中永恒不变的是变化,无时无刻,不眠不休,蕴含在喧嚣与宁静之中,深藏在浩渺与虚无之间。从彼时奔腾而来,赴此刻汹涌而去。由远及近,有亮到灭,跨越一切,不眠不息。在永恒面前,千秋功过,终归是过眼云烟;万载兴衰,亦不过是昙花一现。从更大的视角去看,混乱与有序,都是一种规律;从更高的维度去看,混沌与清明,都是一种状态。所谓“不识永恒真面目,只缘身在变化直。渺的我们最容易被外表所蒙蔽,被视角所局限,即使借助工具让我们走进了更大的宇宙,却还是如井底之蛙,注定参不透头顶的那片空。

死亡—意味着失去,所以人们很喜欢那些被认为永恒的东西。如果珍惜观察不难发现,人们在很多时候都会选择保存期长的东西,房子,车子,黄金,珠宝,古董,而且在面对情感的时候也会希望感情长久,这是因为人类本性对事物产生的依赖程度所造成的。时间久了,人性中的感性触发,也就舍不得了,所以可以保存的越久当然是第一反应。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达到永恒。只有一个特例—时间。所以人们才想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久,想要永生,因为我们害怕死亡,死亡即是失去,人没了,就算再保存的久也没用了,所以那些大资产家千方百计的想寻求科技延长生命的办法,为了就是他的那些金山银山,像秦始皇那种也一样


状态提示:第290章 蜡像--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