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胡二王子率领不到万人的残部仓皇而退,半路上又遭遇了秦朗事先埋伏的伏兵,折损大半,东胡二王子虽然没有丧命,但也中箭受伤,率着几百骑兵狼狈逃走。

若非带了几乎所有士兵回救乌水城,东胡二王子和他手下的骑兵根本一个也别想走掉。

即便如此,也是大获全胜了。

可是这一场胜利,无论是郑冠卿还是秦朗,都高兴不起来。

之前秦朗攻打青狄王城救回来的那位老人,其实是朝廷三十多年前撒在边关、草原一带的细作之一。

那时候的皇帝雄心勃勃,想要一举歼灭胡人和狄人。

可是现实给了他极大的打击,一场大仗,大庆惨败。也将皇帝那颗勃勃雄心给彻底打碎。

那时候起,大庆对关外部落便采取了防守为主、尽力交好的对策,而那些被派出去的细作也因此失去了作用。

更惨的是,皇帝已经忘了他们。没有皇帝的诏令,他们又不能离开草原,只能在此埋葬一生,无声无息的活着、死去,甚至根本不会有人知晓他们的身份。

后来郑冠卿的父亲领兵驻守西北,他们不是没有企图与之联络,但失败了。

到了郑冠卿接替父亲驻守时,还没死的几个老家伙看到他对胡人态度强硬,一度将胡人打得分成东胡、西胡,西胡远遁再不露面,东胡的实力也远远不及之前的胡人,他们心中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但他们并不敢轻举妄动,必须有万全的法子确定郑冠卿会相信他们他们才敢在他面前露面。

可是,还没有等到他们有所行动,却传来了朝廷要与东胡交好盟约的消息。

他们的计划只能夭折。

朝廷的旨意谁也不能违抗,郑冠卿也不能。

在这种大前提下,什么都不用说了。

或许,他们真的只能带着这三十多年来辛辛苦苦收集的各种资料一起无声无息的进棺材了!

即便他们知道东胡人心怀鬼胎那又如何?没有人会相信他们!

直到之后秦朗带人突袭青狄王城,一举将青狄人杀得几乎断了根,他们这才又振奋起来。

大庆到底还是有人肯打仗的啊。

从此事中,他们也窥到了皇帝内心深处隐秘的心思。

皇帝不是不想打东胡青狄,而是害怕打败仗后患无穷,所以还不如不打。

如果像秦朗这样,一出手就把对方给灭了,想来皇帝是不会拒绝出售的。

心中冷却已久的热血被这一场大战重新点燃,他们到底不甘心就这么寂静无声的死去,索性死马当活马医,乌云老头便打了个头阵,设法混到了秦朗身边。

在秦家住的那些日子里,他仔细观察秦家的每一个人,越发笃定了心中的决心。

他相信这一次他没有看错人。

如果真的能够一举而歼灭东胡,让皇帝重新记起他们这些人,或许他们有生之年还能够回到大庆、回到中原安度晚年。

哪怕在这个地方生活了三十多年,早已完全的融入了此间,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依然思念着家乡、盼着有朝一日能够落叶归根。

恰好那个时候,他们探到了东胡的危机,更是吓了一跳,原本按照计划还不到跟秦朗摊牌的时候,却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了。

这是大危机,也是大机遇。

假如东胡真的被天灾逼到了绝境放手一搏、而大庆这边毫无防备,那么结果必定是惨绝人寰的。都是同胞,他们于心何忍?

秦朗看到那枚代表他们身份的锈迹斑斑的铁片,心中的震惊可想而知,这才有了之后与郑冠卿的一系列对话与安排。

原本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挖了个大坑就等着东胡人来跳,顺便再端了他们的老巢。

可谁想到,蒋副将会叛国,将原该顺利的一切弄出了大乱子。

大战之后,乌水城百姓死伤无数,一片狼藉惨样,城中处处可闻的哭声、处处可见的血迹,令所有人心中都十分沉重。

蒋副将暴露之后,已经畏罪自尽,郑冠卿恨得差点没把他拖出来鞭尸。

这一仗震惊朝野,皇帝震怒,下旨申斥,郑冠卿上了请罪折子,表示遵从圣裁。

无论如何,到底是他的疏忽才造成了这一切。

武王府、宁王府趁机扇阴风兴风作浪,企图将此事的主要责任栽在秦朗的头上,谦王气急败坏,竟压根没有为秦朗出头的意思,反倒十分惭愧的向父皇请罪,大有舍弃秦朗的意思:能挺过去是他的本事,实在不行,那也是他的命。

这一操作令武王府、宁王府惊呆了,佩服不已。

这么一来,他们反倒不好再落井下石了,不然就做的太难看了。

郑冠卿作为主将,理所应当负下主要责任,秦朗等几位将军纵然心里替他打抱不平,也无可辩驳。

况且以秦朗如今的职位,除非朝中有话令他们上折申诉,否则他连上折子的机会都没有。

此事也只能先等着朝中消息,暂时什么也不能做。

好在皇帝还没有老糊涂,郑冠卿最后的处罚结果是功过相抵,责令将乌水东西军营交给护国将军段符一力负责,命他开春便回京,到时秦朗夫妻与他一同启程。

其他将领们在此次大战中按功过行赏受罚,秦朗依然什么都没有,说是回京之后再说。

这已经算是很好的结果了,大家都松了口气。

秦朗更是无所谓,哪怕皇家这会儿说弄错了、其实他不是谦王的儿子他都没意见。


状态提示:第769章 结果--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