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胜还是黄百胜。
黄百胜超过了石步庭,成了捐款最多的人。
原来,原先各自的计划是,胡豫章捐一万,方立刚捐一万,石步庭捐五万,黄百强捐五万,孙大肚子捐五万,黄百胜捐八万。
石步庭也确实打算捐五万,可惜一不小心,就捐了十万。
石步庭成了乡亲们的英雄,在整个大寨村村民心中的地位,可以说一下子超越了胡豫章,黄百胜,成了第一名。
黄百胜兄弟为了找回面子,牺牲了黄百强,把黄百强打算捐的五万里面拿出了三万,让黄百胜凑成十一万,超过石步庭。
这样也是不得而为之,要不然,黄百胜和黄百强两个人都丢人,这样保住了黄百胜,黄百强恨死了石步庭。
六个大户捐完之后,除了胡豫章,各自回去了。
石步庭匆匆又去了趟农村信用合作社,他现在资产还有二百五十万,这正好和刚才自己的做法有点吻合。
他和孟昭刚打了个招呼,签了个字,又预约了五万块钱的提现。
村民们纷纷计算起大寨村这几个大户总共捐款的数额,虽然只有六个人,但是已经捐了三十万!
捐款的人还有很多,除了这六个超级大户,还有那些也已经开始富起来的人。
张家文明大饭店的老张捐了两千块钱,安刚他爹也捐了一千块钱。
截止到上午十二点,捐款的人稀稀拉拉,已经没有了。
清点的会计计算出最后的数额,差一万不到四十三万,胡豫章拿过石校长的大喇叭,用喊地说到:“还差一万块就够盖大楼的钱了,我看乡亲们很积极,这样,剩下不够的钱,大队里出!散会!”
听到不用收集资了,那些没钱的乡亲们更热烈地鼓起了掌。
当然,最高兴的还要数那些孩子们,并不是因为要到楼房里面上课了,而是因为,校长一高兴,放了半天假。
第三十八章 麦子快熟了
麦子快熟了。
饱满的麦穗弯着头,像是娇羞的大姑娘。
麦穗还是青色的,麦穗由青转黄,也就三两天的时间。麦穗黄的时候就可以割麦子了。所以麦子快熟的时候,要经常到地里看看,要不麦穗干了,割麦子的时候,麦粒会都掉到地里,多可惜。
早上七点,刘英到石步庭家的时候,石步庭正在倒弄一跟木棍,看到刘英来,赶忙放下手里的活计。
刘英三天没来了,今天来看看给石步庭换洗换洗衣服。
虽然两个人没有结婚,但是两个人已经当对方是自己人了。
石步庭微笑地看着刘英,说:“俺正要去看看地里麦子呢,还好你早来半步,要不就扑个空了。”
刘英看到石步庭已经自己把衣服洗干净了,很满意,说:“那,我和你一起去吧。”
“行,就在那次我们坐火车走过的那片大田里。”
两个人一边聊着天,一天就来到了牟汶河。
汶河西流,也算别有一番趣味。入夏下了几场大雨,发了几次山洪,漫河桥水流湍急,没过腰部,已经不能走了。要去河北大田,需要绕道河流下游的石棚桥。
顺着沿河路,看着路两边长势喜人的麦田,路边的钻天杨有两搂粗。
“昨天我去看俺家的麦子了,也就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就得收了。对了,步庭,婶子快回来了吧?”
刘英顺手从路边的麦田里揪了一个麦穗,一个麦粒一个麦粒地剥出来吃。新长的麦穗,快熟未熟的时候,最好吃了,甜丝丝的。
“嗯,昨天我到邮局打电话,俺爹和我说,下星期一就回来。”
“下星期一就回来,这不快了啊,今天都星期三了。”
石步庭也顺手揪下一个麦穗,吃了起来。
石棚桥位于大寨村牟汶河下游三里处,牟汶河到了石棚,河道一下子由几十米宽变成不到十米,河流湍急,声若马嘶。
石棚桥边,有一个石棚庙,庙里有个老道。老道是个火居士,有妻室,据说他老婆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还有一儿一女。老道士五十来岁,儿女都已经成家。
在八十年代以前,石棚桥边还驻扎着一个排的部队。
据说六十年代有一年初夏,牟汶河发大水,水到了石棚桥这地方,就不往下走了,调转势头,向两岸冲去。
整个大寨村已经被大水淹了一半,大雨倾盆,河水不断上涨,已经三天了。
石棚桥下游的河道水流细弱,上游却是洪浪滔天,大量农田和房屋被毁。
看到老百姓受苦,本性宽厚仁慈的石棚老道士焦急万分,焚香祷告。
后来老道士竟然看到石棚桥底下,一条很大的鱼正在嬉闹玩水,原来这一切都是这成了精的鱼搞的鬼。
老道士把看到的一切向石棚桥的驻军领导报告之后,驻军领导立刻派出两个解放军,扛着大枪,对着石棚桥底下转圈的水势,接连开了六枪。
轰隆一声巨响,水势一泻而下,大寨村的村民终于得救了。
没有人能说清楚桥底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不过后来在牟汶河下游的葫芦山水库,有人发现一条一百多斤的大鱼,已经死翘翘了。
老百姓迷信,怕大鱼回来报复,所以每年初夏,农历三月四号,要在石棚举行三天庙会。
这件事情,四十岁以上的大寨村和周围村的人都知道。
后来牟汶河风平浪静,没造成什么大灾大难,慢慢人们就把以前的事情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