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东汉末年枭雄志>一千四百六十 当长安城迎来下一个有桃花的二月时

能够为《天下郡国利病书》的编撰收集足够的素材,这是他本次出巡的最重要目的。

郭鹏一直都想着给后世皇帝留下一些什么真正可以帮到他们的东西,思来想去,觉得写本书留给他们很有必要。

此番出巡,还有之后的出行计划,为的就是结合自己十三年做皇帝的经验,还有一路走来脚踏实地的见闻,将二者合而为一,完成这本天下郡国利病书。

什么地方该怎么治理,什么地方有什么特殊的地理、人文条件,该怎么施政,该怎么办事。

什么政策在河北能用在西凉不能用,什么政策在关中能用而在蜀中不能用。

扬州和荆州有什么不同,徐州和青州有什么争端,彼此之间的风俗和习惯有何差异,中央政令在当地的推行到底有什么阻力。

凉州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困境,益州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困境,西域要怎么做才能更加牢固的掌握在手而不至于丢失,漠州和平州又该如何掌握在手不至于丢失。

天下所有州郡县各自的问题,在帝国极壁之内的皇权所能覆盖到的一切,这一切,郭鹏都要脚踏实地的去走一遍,亲眼看到,然后记录下来,编撰成册,传给郭瑾。

有了这本天下郡国利病书,郭瑾差不多也能算是【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不会被轻易蒙蔽。

其后历代皇帝只要能妥善利用这本书,也不会轻易被人蒙蔽。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郭鹏也能发现过去自己施政的时候所犯下的一些错误,简单粗暴推行政策所带来的一些后果等等。

这些他都可以去反思,记录在书中,告知郭瑾,乃至于后代子孙,治国理政,要小心而为,要因地制宜。

郭承志给郭瑾写信的时候,曹兰等几个女人在一起谈论路上见闻的时候,郭鹏就端坐在马车里的书桌上,点一盏灯?奋笔疾书。

【皇帝居于天下之中?不可轻动,四方见闻皆来于旁人?非亲眼所见?非亲耳所闻,四方讯息错综复杂?讯息来源亦不可追寻,是以真真假假难以考证?遭受蒙蔽亦难以避免。

贩夫走卒遭受蒙蔽?无伤大雅,无外乎一家一户之生计,皇帝,一国生计所系者也?肆意为之?遭受蒙蔽,则千万人受累,故不可不察也,孤有所思量,故作此天下郡国利病书以遗后人……】

【关中雍州之地?千里沃土,先汉时?八水绕长安,二月桃花开?气候暖湿,是以农业繁盛?然时过境迁?后汉以来?气候日渐严寒、干燥,不复暖湿,农业亦逐渐凋零。

孤走访长安周边农户,询问老农,老农称虽无灾祸,然土地产粮之量较之过往略有降低,一家之言不可轻信,孤遍访周边老农,皆以为产粮之量较之过往不及……】

边走边写,边写边走,郭鹏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把自己的政策推行之后地方上的反应和状况也都记录了下来。

好的,不好的,正确的,错误的。

他不是神,他也会犯错,当他手握重权的时候,犯的错误往往会被无限量的放大。

但是有些时候这些错误并不是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下面人执行起来的问题,执行出了问题,就成为了政策本身的问题。

诚然,这就是问题,如果政策没有问题,一般来说不太容易被找到漏洞钻进去,被找到了漏洞一阵钻,本身也就说明政策的问题。

郭鹏犯错少,不代表不会犯错,所以要记录下来,把自己犯过的错误都写下来,让后人看到,免得重蹈覆辙。

他还能告诉后人路怎么修,地怎么开垦,蝗虫怎么治,大运河怎么修、怎么维护,小冰河如何应对,如何抗争,如何带着越来越多的人口走过数百年的严寒,迎来下一个暖温期。

有些时候,郭鹏会感觉或许魏帝国的使命就是在三百余年的小冰河时期内护着中华大地维持统一,护着中华文明继续延续。

就算魏帝国无法支撑到下一个暖温期的到来,但是能在这期间维持住中华的一统,郭鹏觉得他呕心沥血建立这个帝国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不管下一个暖温期到来时,他的魏帝国还在不在,只要能让中华文明扛过这一波风雪,不至于沦入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时代,也就够了。

至于之后是隋唐,还是宋明,亦或是不可预知的其他存在,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文明的薪火始终存在,不曾熄灭。

奋笔疾书的同时,郭鹏偶尔也会畅想。

当长安城迎来下一个有桃花的二月时,魏帝国还在吗?

他呕心沥血建立起来的一切,还在吗?

农民还有土地可以耕种吗?

军人还在恪守军规保护这个国家吗?

帝国教育是不是已经完成了递进式的分级教育?

穷人家的孩子是不是依旧能读书做官?

科学有没有发展起来?

数学有没有更上一层楼?

停下笔,望着车窗外的苍茫世界,郭鹏觉得,三百多年的时间过去,魏帝国大抵还在吧?

但是他又感觉,那个时候的魏帝国应该已经腐朽的和东汉末年差不多了,土地兼并,吏治**,弊病丛生,摇摇欲坠。

这样的国家也没什么存在的意义了。

与其继续带给人们痛苦,还不如快点天降一个猛男,把腐朽的魏帝国一波带走。

那么,又是什么人能在魏末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取代他的魏帝国,成为下一个引领时代的弄潮儿呢?

到那个时候,中


状态提示:一千四百六十 当长安城迎来下一个有桃花的二月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