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洪荒张辽在三国>第三百一十六章 水落石出

“不急。? ”张辽不由笑道:“编户不会停止,今日人多,缓一两日也误不得什么。”

他看了看关平,又道:“嫂夫人,小弟看平儿聪慧而有勇力,留下家里也是误了他,何不如随小弟去安邑,给他找个名师,读书识字,也可习武,他日便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大才,能担大任,造福一方。”

关平闻言登时眼睛亮,急忙看向母亲,眼里露出渴求的神色。

胡氏身子一颤,看向张辽,双眼含泪:“多谢使君。”

她当即便要行大礼,张辽忙让关平扶起她,不悦的道:“我与云长是兄弟,平儿便是我子侄,我照顾他理所当然,嫂夫人何必如此见外,只叫我文远便是。”

胡氏只是抹泪道:“妾身只是心中欢喜,长生离家七八载,妾身将平儿带大,却一直愧疚不能教他许多,只恐误了他,他日无颜见长生与关家列祖,如今使……小叔能教导他,妾身实是感激不尽。”

“此理所当然也。”张辽呵呵一笑,当即拍板:“如此,嫂夫人便与平儿一道随我去安邑,我置一处宅院,也免得嫂夫人思子心切。”

胡氏感动的说不出话来,当即让关平跪下来,恭敬的给张辽磕了几个头。

侄儿拜礼,张辽自然坦然受之。

接下来的两日,张辽依旧留在解县,每日就是微服出去走走,不过他并没有干涉史阿的调查,最多还是停留在盐池边上。

盐池北面有司盐城,城池不大,破旧不堪,里面有一些房屋,是盐官收税所在,和盐工的一些临时居处。

司盐城再往北则是一片沼泽地,大约数十里之广。

“主公,你为何一直盯着那片沼地?”郭嘉看张辽在这一片沼泽地看了许久,不由好奇的问了一句。

张辽指着那一片沼泽地,道:“这里可以建一座城池。”

后世的运城便是建在这一带,只是运城建城很晚,直到了元朝才建起来,就是因为这里是一片沼泽地。

如今张辽却想将它提早建出来,既可以加强对盐池的管控,也可以收纳更多的百姓。建城收纳流民和百姓,在乱世并不少见。

郭嘉听了张辽所说,愕然道:“要在这片沼地上建城,恐怕不易吧?一则这一带水质咸涩,百姓难以饮用,二来这沼地之水多从山上来,如何使之干涸?”

张辽指着东北方向的山地,道:“所以要建城,便要先开渠。”

“开渠?”郭嘉一怔,随即看着这一带地形,沉吟起来。

张辽折了根树枝在地上划了起来,一边解释道:“河东境内,有两大河流,一为汾河,自并州南下,绕临汾而西,将河东郡分为南北两部分,且先不管汾河,只看另一条河流,涑水河,涑水河起自绛邑横岭关,流经闻喜、安邑、以及解县北部的猗氏,而后过蒲坂,汇入大河,且经年常有水患。”

“而我们,”张辽在涑水河安邑一带向南下划了一个倒弧形,道:“可从安邑东北部的涑水河开始,向南开一道渠,分流涑水河的水势,并收拢安邑东部山上各处水流,引向西面,绕过安邑南部,经过这片沼泽地,而后穿过解县,向西南汇入蒲坂的伍姓湖,最后流入黄河。”

郭嘉看着张辽在地上的描画,眼睛越来越亮。

张辽道:“此渠一通,一则可以防范涑水河爆洪涝,侵害县乡农田与盐池,二则可以引水灌溉,使南部原本贫瘠的大片旱地化作良田,三则可以新开辟一条盐道,运输盐池所产之盐进入关凉,免得耗费民力翻山运盐,令更多的百姓去种田,四则可以导走沼地积水,以便于建城,五则可以为新城供应甘甜之水……”

“足矣!”郭嘉振奋的道:“主公真有治世之才也,若此渠修成,河东之地将增数十万亩良田,粮草更是充足,而盐池亦在掌控之中矣,实是利国利民之大计。”

说到这里,郭嘉顿了顿,道:“只是主公新到河东,不可过于疲民,事虽好,却还需缓缓图之,尤其是盐池一带,四面环山,山上多有河流,不易疏导,所耗人力必然巨大。”

“不错,开渠之事,需要寻找行家仔细勘测。”张辽呵呵笑道:“不过这一片有不少废渠,我等可将其纳入新渠之中,便可事半功倍。”

事实上,开渠兴修水利对农业生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秦以来,朝廷便注重兴修水利,而在东汉一朝,官府已经在河东郡组织过数次开渠。只是由于黄河、汾河改道或是山洪水灾,泥土渠不耐冲击的因素,大多数水渠已经废弃或垮掉,所以目前河东郡的水利状况仍然不是太好。

泥土渠容易开裂,反复修建,耗财耗力,但张辽却知道一种手段,水泥。他对水泥的具体生产之法自然不知道,但他前世曾随领导下乡,知道一些,烧水泥主要是石灰石和粘土结合,好像还有一种天然石灰石能直接烧成水泥。他不可能一下子制出水泥,但既然知道能烧出来,那就简单多了,只要令人反复尝试,总能把水泥搞出来。

只要水泥一出来,到时候再修渠,便简单了许多。

当然,修渠还有一个难处,正如郭嘉所说,需要人力,若是用了百姓,便会耽搁种田,只靠劳役,也难免令百姓不满。

不过张辽自然有手段,他看着郭嘉,正色道:“修渠所需人力,便全靠奉孝了。”

郭嘉一怔,连连摇头:“非是嘉推脱,实在难以寻那么多人来。”

张辽手臂一伸,虚划过河


状态提示:第三百一十六章 水落石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