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平刚一上任,就在郡内大搞限田令,搅得胶东国内很多大中地主、世家和儒生们难易度日。接下来,铁平又这么搞。
有传言,胶西王又一次喝醉了酒,对他的手下断言,这个残废只会打仗,根本不会处理一郡的政务。迟早搞得胶东国崩溃了不可。
幸好,胶东王刘贤即便心中再如何不安和犹豫,他最终还是选择信任铁平,任他放手施为。事实上,刘贤如此信任或者放任铁平,却是看在金知蝉的面子和能力上。他知道,若是铁平在胶东国实施的新政失败了的话,金知蝉一定会出面为她这个前任官家收拾烂摊子的。
当然,胶西王的预言和胶东王担心都没有发生。这个传言没过三年的时间,就已经开始赤果果打胶西王的脸了。
前面提到过,因为金系官员和限田令的缘故,关东很多郡县的百姓都蜂拥向北海郡、东莱郡和琅琊郡,以及后来的青鸟郡。要不是,卜至忠他们后来主动控制从各诸侯国逃入郡中百姓人数,将他们又全都劝返回去的话,离这三郡最近胶西国中的百姓,早就被三郡吸干了人口了。
相反,因为铁平的做法,胶东国之内,国内在没有收留其他郡国县逃入郡中百姓的情况下,这三年之中,人口增长率呈现飞速增长。
铁平刚上任的时候,胶东国下辖八县,比胶西国多了三县之地,胶西国有百姓四万五百多户,人口十九万多。而胶东国有七万两千多户,人口三十二万多。
可还没有过三年的时间,两国的情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胶西国户数直线缩减到两万户左右,而人口更是锐减到了十万左右。相反,胶东国单靠一国人口的自然增长,总户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与铁平上任的时候基本持平,可实际人口数却一下增长到了五十万。
户数之所以没有变化,是齐鲁地区,民众即便不识字,可信儒,以孝为先,家中增添人口,一般也不会分家,故此,才会出现人口增加了十几万,可户数却没有增长许多的缘故。
当然,这里面也有限田令的缘故,百姓想要从官府分得田地,就必须到当地的县一级官府进行登记,才能分到土地。不然的话,只能作为流民处置。
实施限田令的郡国县之内,在几十年之内暂时从根本上抑制了兼并,消灭了大中地主,杜绝大部分土地被那些不需要向朝廷缴纳一颗粮食,一文钱的特权阶层蚕食大汉的根基,同时,也事实上消灭了百姓当中的一个工种——佃户。
也就说,只要在实施限田令的地方,只要百姓愿意到官府登记户籍,他们就无需再给别人种地,虽然登记了户籍,也就意味着要承担口赋、徭役和兵役,但是,在金系官员执政的地方,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随便征发徭役的。若是中央朝廷摊派下来的任务,地方官员也会采取花钱雇佣贫苦百姓应募的方法,来应付中央。
这样做,起码让这些应募的百姓走后,家中不至于断了经济来源。
胶西王刘端得知此事后,他没有带任何随从,只身一人前往胶东国。
到了胶东国境内,看到对方境内安静祥和的景象,刘端这个天阉差点被气得吐了血。
这个时候,刘端才知道,胶西国人口锐减,其实,胶东国也从胶西国内吸走了的不少人。
胶西王封锁各县边境,不允许百姓迁居到其他地方去。可是,他这么做却阻止不了一个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结婚。
这三年当中,随着胶西国周边各郡国百姓生活急速富裕起来,胶西国的百姓就把自己家的女儿想方设法嫁到邻县去。成年男子找不到媳妇,怎么办,哪怕是倒插门,做赘婿,百姓们也要想方设法把儿子送到邻县去。
这就导致胶西国境内,青年男女的数量越来越少,年轻漂亮的年轻姑娘和小伙子更是越来越少,任何时候,在婚事上,在不看家境的情况下,都是要看脸的,当然,人品也很重要。
这就造成了,胶西国内,那些不务正业的、长得丑的青年越来越多,社会治安也逐渐变差。
这才是胶西王刘端后来突然改弦更张,有抗拒到大力支持,在其国内大力实施金知蝉制定的那些政策的根本原因。
不过,人口基数的急剧下降,使得胶西国元气大伤。刘端想要在短期内恢复到之前胶西国的人口水平,没有个十年,是很难达到的。
金知蝉却是摇摇头,安抚道:“郎君,你不必如此担心。我承认,派船出海远航运送百姓到南洋诸岛,这个过程中,的确是要冒极大的风险,以后也未必就不会出现像这一次一样如此大的损失,但是,郎君,你可真正设身处地的为那些明知道有风险,却依然要上船远航的船员们和百姓们想过吗?
与其让陛下一次又一次的将我们这里的百姓一批又一批地抽调到去西北那些新建立的那些郡县之内去吃沙子,这些参与移民的船员和百姓,若是能够活着抵达目的地,等待他们的匠师每人一百亩丰沃的耕地,温暖的天气,而不是西北地区那种到了冬天能够冻死人的风雪和天气。
再说,我们派出去的船,都是以为陛下探寻海外仙山仙岛为名,损失了也就损失了。咱们这么做可是在为陛下尽孝心,陛下得知此事之后,只会下旨褒奖于你,而不是责怪你。至于郡内的御史,上了船之后,可就不由他们了。你不要怪我心狠手辣,那些被陛下派来随船的御史,他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