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苏联1941>第804章 避嫌

办公室里一时沉寂了下来。

舒尔卡说得很直白,也很实际。

因为他从贝利亚那里得到一条经验:永远也不要跟他们玩心思。

舒尔卡或许在战场上是一个能手,或者也可以说他能凭着自己的历史知识预知很多危险于是成为一名战场能手。

但是,在权术上舒尔卡却是菜鸟中的菜鸟。

要想在这种暗潮涌动、凶险无比的权术斗争中生存下来,舒尔卡认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直白”。

因为舒尔卡那点花花肠子瞒不过任何人,所以干脆就什么“肠子”都没有,有什么就说什么,事实怎样就怎样。

这些话对斯大林来说或许有些刺耳。

因为这种模式就是斯大林的意思,用政委去监督那些在战场上作战的部队让他们一往无前的作战。

这种模式或许在战争初期还是有点用的……其实战争初期也没用,因为战争爆发以来苏军就兵败如山倒,该逃的逃该投降的投降,其中有政委一起投降敌人甚至成为敌人中的一员的,也有政委、指导员不同意投降却被士兵杀死然后投降的。

如果说真有起到作用的话,那就该是在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政委的存在和监督使许多部队战斗在一线没有后退。

这是可取之处。

问题是莫斯科保卫战并不需要部队多大的战术素养,所有部队只需要知道一点:在寒冷的天气中坚持、坚持,再坚持,然后德国人就垮了。

这样的胜利并不是其它战役能复制的。

尤其随着战争的深入苏军素质越来越高同时越来越多人相信苏联能获得胜利……

其中后者更重要。

战争初期几乎没人相信苏军能获胜,这时客观的说政委的作用就很有意义,因为他们能稳定人心,就算没有稳定人心也是硬生生的让士兵坚守自己的岗位组成了防线。

但是在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之后,接着又一次一次反攻后,苏联军民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士气直线上升,这时候政委能起的作用就小了,其弊端也就是不懂军事、不懂打仗却掌握着指挥权乱指挥就逐渐显现出来。

过了好一会儿,贝利亚才插了一句:“虽然舒尔卡同志说的有些绝对,但是斯大林同志,这个问题我也不只一次听说过,军队主官知道怎么作战,但他们却因为要服从政委的命令而不得不按政委的意愿布署,然而,当战斗失败后,负责任的却是主官而不是政委,这对军队的士气是个很大的打击!”

斯大林没有回答,他考虑了一阵后,就说道:“今天的谈话就到这里吧!”

“是,斯大林同志!”

说着贝利亚和舒尔卡就从办公室里退了出来。

舒尔卡明显感觉到贝利亚转身的那一刻很满意的朝舒尔卡点了点头。

舒尔卡可以说是完全按贝利亚希望的做,甚至可以说比他想像的还要完美,因为了解斯大林的贝利亚知道舒尔卡这番话已经说动了斯大林。

斯大林性情多疑,如果不是像舒尔卡这样的人这么大胆直白的说出这个问题的话,其它人甚至包括贝利亚在内说的都可能会被当作“中伤”、“抹黑”。

其后果是什么就不用多说了。

所以反而是像舒尔卡这种来自前线的军官说的才可信,而一旦斯大林相信了,那么接下来斯大林就别无选择了。

因为摆在斯大林面前就是两条路:

一:无视政委制度的弊端继续延用。

这一点毫无问题,苏联军队也能继续作战甚至还能取得胜利。

问题就在于,就像斯大林自己考虑的那样,苏军以如此之大的伤亡与敌人作战,还有之前几十、上百万的被德军围歼,此时的苏联已经到了让孩子和女人扛枪走上战场的地步。

苏联这样下去还能撑多久?

没有人知道,斯大林也不知道!

斯大林不敢保证苏军会不会因此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也就是有经验的老兵都在前线战死了,而后方的预备部队却还没来得及成长。

可想而知,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苏联获得的所有的大好形势和胜利都将功亏一篑。

斯大林敢冒这个险吗?

显然不敢,没有人会傻到会仅仅只是为了用政委控制军队而让国家冒着覆灭的危险。

原因很简单,因为政委暂时放松了以后还可以收紧,而如果国家覆灭了,所有的一切就都没了。

于是,斯大林其实没得选择,他只能选第二条路:对政委制度进行改革。

在此之前,斯大林可能会派人对前线进行一次调查。

但贝利亚一点都不担心这个,因为舒尔卡说的都是事实。

当斯大林调查清楚之后,事情就是板上钉钉了。

一路上贝利亚并没有夸舒尔卡,甚至就连交谈都很少,只是说几句无关痛痒的话。

到了国安局后,贝利亚就与舒尔卡握了握手,说道:“很感谢你这段时间的工作,舒尔卡同志!不过我刚刚收到前线的电报,德国人似乎在防线上有所动作,所以我认为你是回部队的时候了!”

“当然,贝利亚同志!”舒尔卡闻言不由松了一口气。

舒尔卡知道自己已经取得了贝利亚的信任,否则,他是不会把自己放回部队的,或者说活着放回部队。

“国安局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着!”贝利亚说:“如果有什么需要的话,我还会让阿卡季耶维奇同志联系你!”

“是,贝利亚同志!”


状态提示:第804章 避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