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如今正是初春,再过一月,便是春耕之时,我欲在这之前,还幽州一个太平,一面耽搁了农时。李公,可有以教我?”一边骑着马,查看着涿郡春耕的准备,刘备一边问李敏。

这个李敏,是幽州辽东人士,又做过河内太守,可以说既有见识,又了解幽州的内情。而且还有一桩好书,李敏的全家都被公孙度给砍了,如今除了报仇雪恨,根本没有其他的心思,刘备现在是他报仇的唯一指望。因此,李敏说起话来,根本就不遮掩什么,反正他全家全族都死光了,只要能杀掉公孙度报仇,其他的都不去管。

“明公……”李敏年纪又大,资格又老,又无欲无求,也不和说那些遮遮掩掩的事情,只是道:“表面上看,这次公孙将军和刘公之间的冲突,是互不相让,各不相容。其实,这是边郡武人和中原士人之间的冲突。”

“哦,此言怎讲?”刘备接着不耻下问。其实他多少也明白一些,只是没有这个年代的人看的这么通透。

“还能有什么,无非是中原士人看不起边郡武人。而白马公孙又是个气盛的,自然就起了冲突。”李敏苦笑一声,接着说道。

“呵呵……”刘备一笑,中原士人看不起边郡武人,这个事情又不是一天、两天了。

仔细想想,这个汉末的冲突,似乎都是这个套路。

袁绍、袁术、刘表、刘焉、陶谦这些都是士族。虽然后世人更看重刘虞汉室宗亲的身份,但是在汉末,其实他士人的身份才是主要的标签。

董卓、刘备、孙坚、吕布等人,其实都是边郡武人。当初,吕布跟刘备套近乎,说我们都是边地人,这个可不是论老乡,一个内敏感词人和一个河北人认哪门子的老乡,吕布说的其实是出身,或者说阶级也行。而历史上刘备的反应则是心中不悦,大概是刘皇叔认为自己是孝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是根红苗正的皇族中人,怎么成了边地武人了呢。历史上的刘备,可是完全把自己往士人那边靠拢。

这个士人和武人之争,以司马家建立晋朝,由士rén dà胜而告终,然后……士人就被赶到了长江以南去了。

而刘备对于这种冲突的解决方案,是把士人容纳到军功爵系统之中,并且直接给出高位,而普通的兵将,则要一步一步打上来。

这种方式,其实收买了大批的士人。

东汉时候的规矩,世族名士只是政治地位高,但是家里一般都很穷,而豪强家里有钱,但是没有政治地位,只能做个地方小吏。

世族名士有多穷呢,很多名士,甚至都要自己去亲自耕地。按照一些历史学家的说法,这些人是因为自身的道德水准才抑制了自己吞并土地的想法,其实这都是扯几把蛋,真正的原因,是这些名士最重要的财富是名声,所谓大家都不聚敛财富,这才一个个清平如洗的。刘备直接给这些人高位和土地财富,自然能够收买许多士人,前来投靠。这些士人,既然加入了刘备的军功爵体系,自然也要维护这个体系。

随着刘备檄文中的日子临近,各方势力都纷纷前来涿郡赴约。看来刘备的面子还是够大,哦,主要是哪怕你不看刘备的面子,也得看刘备手下五万人马的面子,看他身后青州、冀州者两州之地,数百万人口的面子。

幽州有名的大族豪强,全都到场。

甚至,连隐居在徐无山的田畴到前来参加这场据说能还幽州一个和平的会盟。

田畴,右北平无终人,字子泰,文武双全。

刘虞死时,田畴正替刘虞送表章给天子,等他回来时刘虞已死,只好到墓前祭奠,把带回来的表章焚化了。公孙瓒闻知,把田畴抓来,责问他为何不把表章交给自己,并威胁要杀他。

田畴回答:“现在世道大乱,人人怀有异心,唯刘虞不失忠节,他和皇上之间的通信内容,我猜你不会喜欢,所以没拿给你。再说了,将军你是要干大事的人,如今既灭无罪之君,又仇守义之臣,燕赵之地的壮士们如果听说,宁可去东海jí tǐ zì shā也不会跟着你的,望你三思。”

公孙瓒本来要杀他,听了这番话,改了主意,把田畴给抓了起来。

不过,很快又有人指出,像田畴这种人,你要么干脆就杀了,要么就客客气气待为上宾,如今这样关禁闭,除了被人唾骂半点好处也捞不着。公孙瓒认为在理,他不想被人唾骂,也没有非杀田畴不可的理由,于是,只得释放了田畴。

从此,田畴带着带着本族数百人遁入徐无山中,他开垦田地,休养生息,安置流民,短短几年,发展到五千多户人家。他亲自定法律、办学校、治礼典,乡民道不拾遗,秩序井然。

很多年以后,大文学家陶渊明,根据田畴的故事,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桃花源记》!

除了田畴之外,刘备的另一惊喜,则是他遇到了高顺。高顺是渤海高氏中人,被张飞征召,率了族人数百,现在做了军中一个司马。此人不饮酒,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清白有威严,但是他整天都是一副标准的军人做派,很可能就是历史上那个“每所攻击无不破者”的陷阵营统领高顺。

渤海高氏,现在还算不上的名门,他们是后来发迹的。现在看来,高顺的忠诚,一方面是天性使然,另一方面,只怕也是有为家族名誉的意思。无论如何,高顺到手了,总是一件好事。


状态提示:232鸿门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