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是南明对孙可望所部军队的称呼,孙可望受封秦王,他的人马自然就被叫做秦兵。
孙可望受封为秦王后,俨然以皇帝自居,甚至规定一切衙署的称谓前都要加‘秦’字,对永历帝也极尽侮辱之能事。永历帝实在难以忍受下去,便派人持密诏让与孙可望有矛盾的晋王李定国前来护驾。
相信从那时开始,永历帝就因为对孙可望的愤恨,同时迁怒到了秦兵身上。
而在孙可望兵败降清后,为了体现自身价值,特别是在清军南下灭明的时候,写了大量的劝降信给了曾经的秦军部下,秦军中有些将领感恩于旧主,拿到孙可望的劝降信后就选择了不战而降,从而造成清军进展顺利,南明土地迅速的沦陷,也把永历帝逼得弃国而逃。
试问秦军在清军南下灭明中的叛逆表现,会让永历帝作何感想,除非他是圣人,否则哪有不恨之理,将来必对秦兵进行严厉的报复。
这种情况下,建昌的秦兵似乎只剩下降清这一条活路,因此狄三喜所为虽然令人痛恨,但也有可怜无奈之处。
秦风不知道该怎么开解狄三喜,以及其他对永历帝心怀强烈戒备心的秦兵,孙可望的叛乱和他之后做的事情,不断加深永历帝和秦兵之间的仇怨,已经成为了难以化解的死结。可即使这样,他也容不得建昌降清。
重庆之战后,四川军民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万万不能在这个时候被浇上一盆冷水,而且建昌兵实力不俗,失之无比可惜。
秦风沉思许久,说道:“狄副将,除了你以外,参与谋划降清的建昌将领还有哪些?”
狄三喜报出了几个名子,秦风听过后,一脸肃然道:“对于建昌降清,本王可以不予追究,可狄副将和刚才报出名子的那些人,必需随本王离开建昌。”
冯双礼急忙出声道:“汉王,还请你放过他们,所有罪责我愿意一力承担。”他以为秦风所言是不追究普通建昌兵的罪过,几个首犯还是会被名典正法。
秦风摇了摇,缓声道:“庆阳王,你大可放心,本王不会害了他们的性命,可把他们留在建昌,本王也实在不放心。”
狄三喜在旁大声道:“罪将愿意侍奉汉王左右。”
冯双礼看到狄三喜表态,脸色略显黯然,他低下了头,本已是无话可说,脑海中却突然灵光一闪,神色不断变化中,他豁然抬起头来,双眸闪亮的问道:“汉王,你对建昌了解多少?”
秦风微微一愣,不太明白冯双礼为何问他建昌的事情,奇怪之下随口说道:“本王知之甚少,来建昌前只是询问过庆阳王麾下兵马的实力。”
冯双礼脸上显出一分傲气道:“建昌甲兵过万,其中八成以上都是老卒,与八旗白甲野战也不见得会弱于下风。”
秦风点头道:“本王对于建昌兵马也颇为敬佩。”
这话倒不是恭维,冯双礼原本是张献忠手下五督之一,掌握着大西军不少精锐,这些兵马过去长年与明军,清军,地方武装厮杀,战斗力确实非同小可。
冯双礼又道:“建昌除了兵马强壮外,还有民夫壮丁五万,家眷十余万,周围村镇全部算进去的话,人口不会少于二十万。”
从明末乱世到现在,人口急剧减少,到处都是荒无人烟的土地,后世一个小乡镇人口估计都不会少于二十万。可在当前,二十万军民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秦风越发纳闷,冯双礼所言似乎是在展示实力,这么做无非为了威吓,显摆,可又似乎都不像,冯双礼到底想要干嘛?
冯双礼把手上掌握的所有家当都详细说了一遍,连府库粮草以及存银数量都如实告知,狄三喜听了也是莫名其妙,却见冯双礼深吸了口气,朝着秦风极其郑重的拱手一拜道:“汉王,建昌日后就托付给你了,清你千万不要推辞。”
秦风怔住,不可思议的望着冯双礼,失声道:“庆阳王,你......”
冯双礼在听到秦风要把狄三喜等人带在身边,猛然意识到为什么不把建昌全军都带到秦风身边?降清是为了给部下找条活路,免得日后遭到永历帝的报复,那如果秦兵不存在了,或者说秦兵与其他军队融为一体,那不就可以避开报复了吗?
降清?还不如投效汉王,成为蒙山军!
狄三喜也立刻明白过来,脸上逐渐有了喜色,蒙山军可是明军正统,建昌兵和蒙山军走到一起,时间长了肯定会紧密融合,那建昌兵可就成了真正的明军,彻底摘掉了老秦兵的帽子。
另外川地势力众多,却没有哪方的实力明显强过建昌,建昌也拉不下脸面投效他们,可蒙山军不同,蒙山军实力之强举世瞩目,建昌归附不仅不丢脸,相反还算是一种荣幸。
秦风似乎有点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喜给弄蒙了,闯军各部也有投靠他的意思,可他们的投靠只是寻求靠山,各军还是要保证独立性,冯双礼的意思却是把建昌兵,包括建昌所有人口物资全部无条件的送到秦风手中。
换言之,秦风若是答应,世上再无建昌兵。
冯双礼恳切道:“汉王,建昌归附后,我会寻一山野僻静之地隐居,只希望汉王能善待建昌军民,给他们带来一条活路。”
秦风并不怀疑冯双礼的诚意,只是他必需考虑收编建昌后所造成的影响,建昌名义上属于南明管辖,冯双礼是没有资格投效秦风的,秦风如果接纳他们,必然会引起永历帝的反感。
毕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