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都市现代>漠唐>第一百一十二章 学校与军政

佑国军现在有两所学校,一所在大同的西北角,全名是“云中学院”,只招收十到十五岁的男女学童,分为男女学堂,现在有六千人的规模,其中男学童有近五千人,女学童近千人。

话说李晟基当初招收女学童时,还在三州掀起了轩然大波,不过在李晟基一个送一个男学童减免五亩田的粮税,送一个女学童减免十亩田的粮税,学童食宿、衣服全免的“超级大优惠”的诱惑下,还是有不少人将适龄学童送进来了。

开什么玩笑?一个男学童抵得上一个士兵半年的薪饷,一个女学童抵得上一个士兵大半年的薪饷,有这么好的优惠,娃儿又能免费读书识字,还能省下衣食的花费,再不送来就是傻子了。

不过还真有不少傻子,按照元丰刑司的统计,目前佑国军辖区有近十万户、五十余万人,适龄学童至少有两三万人,现在却只有区区六千人,还是在有如此优惠的条件下,可想而知大多数学童都被家里当成了劳动力在使唤,女童则是囿于传统不愿意送过来。

现在女学堂的一千女童大多数是与李晟基关系密切的士兵、工匠家属。

负责礼司的元丰亲自担任云中学院的山长,而女学堂的山长则由三娘担任。

学院开设有国文、数学、外语、技艺四门课程,学制三到五年,满十五岁的学三年,十岁的学五年,国文、数学不必多说,外语则是东胡、突厥两门任选一门,以会话为主,以王怀恩和几个部族里精通汉语的部族老人负责教授,技艺则是必须在铁、木、皮、石、土、乐、纺、绣里任选一门或两门,纺、绣自然是为女学童准备的,学堂里设有小型作坊以供学童实习之用。

看起来,佑国军这学堂就像后世的技工学校。

在大同的西南角的兵营里设有一所“云中军事学校”,孩儿都、横刀都都在里面学习、训练,另外也招收了三千三州自愿从军的满十五岁的男童,凑够了五千之数,这些男童家属也享受五亩粮税的减免。

学校的教官自然是横刀都的将士了,课程除了军事内容以外,与云中学院一样,也设了国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

不过,同样的课程,教材的内容却有些不一样,比如国文,学院的偏重于经史、诗,学校则偏重于历史,特别是军史,以此为载体,教会学童读书识字。

数学也一样,学院是普通教材,而学校的则偏重于测绘、人数辎重的计算等,外语则完全一样,会一些口语即可。

两所学校的数学都推行阿拉伯数字,一开始有人还有些接受不了,问这歪歪扭扭的东西是何物,李晟基都用西域数字的说法遮掩过去了,最后干脆给它起了个名字——云中数字,最后大家感觉用起来很方便,也渐渐地忘记了它的来历,还以为是学富五车的李大人首创的。

眼下加入学校还有一些临近云、朔两州处月部、吐谷浑各部的部族孩童,其中就有处月部可汗李继祖的两个儿子,赫连部可汗赫连坤的一儿一女,白部可汗白思恭的小儿子,还有依附于处月部的萨葛部(栗特部的后裔)可汗米呈祥的一儿一女。

对于两所学校,李晟基可是费了很大的功夫,不禁为学院提供了良好的食宿环境,修建了操场,对于教员的待遇也是令人咋舌。

军校的教员自然纳入军事编制,李晟基亲任校长并亲自教授数学,欧阳浩是副校长并亲自教授国文,其他的教员也多为老横刀都山字营的将士,凡是担任教员的全部按照以前级别薪饷的双倍发放。

至于学院那边,普通教员也是按照县令的薪饷发放,一时三州想在两所学校做教员的趋之若鹜,不过李晟基的条件也很高,最后除了国文一门,其他的教员还是横刀都的退役将士占了绝大多数。

从草原回到云州之后,李晟基又将军政方面做了一些调整。

军事方面,正式将郭威所辖第四、第六、第七、第十一都六千人整编为朔州旅,郭威为都指挥使,恽怀楚为都虞侯。

秋悲风所辖第一、第二、第八都四千五百人整编为蔚州旅,秋悲风为都指挥使,谈谦为都虞侯。

刘承威所辖第五、第十二都三千人为云州旅,刘承威为都指挥使兼都虞候。

李承基所辖第三、第十三、第十四都四千五百人为近卫第一旅,李承基为都指挥使兼都虞候,驻大同东北角。

李承训辖第九、第十都三千人为近卫第二旅,李承训为都指挥使兼都虞候,崔横为副都虞侯,驻大同西南角、定北城。

李继基所辖五千人的强弩都改称强弩旅,李继基为都指挥使兼都虞候,姚静为副都虞侯,驻大同西南角。

姚猛辖黑甲骑四千人为黑云旅,姚猛为都指挥使兼都虞候,契必信为副都虞侯驻大同,驻大同东北角。

高彦平、须卜力都、薛矩三千人为飞龙旅,高彦平为旅都指挥使,薛矩为都虞侯,驻朔州。

高彦均、韩令昌、单廷贵三千人为猛虎旅,高彦均为旅都指挥使,单廷贵为都虞候,驻朔州。

岳军候辖一千重装步兵为近卫独立团,岳军候为团都指挥使兼都虞候,驻静边军。

王存章任横刀都指挥使兼都虞侯,驻大同。

又任命姚猛为佑国军马军指挥使,李承基为步军指挥使,位在诸将之上。

李晟基自己办公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后院自己的书房,常常在此商议军事上的大事,主要参加者有欧阳浩、姚猛


状态提示:第一百一十二章 学校与军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