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都市现代>大晋砥柱>第六章 贾南风给你的好处,本王给你双倍(二)

王浚是西晋著名将领,出身太原王氏。

这个太原王氏可不得了,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从魏晋到唐朝共700年左右的时间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天下王姓,基本上都出于太原王氏,传说其始祖是周灵王太子王子乔,本姓姬,名晋,据说后来得道成仙了。

天下王姓子孙后裔这么多牛人,祖先又是仙人,你说这姓多牛叉。

自魏文帝曹丕采纳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以来,门阀世族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九品中正制逐渐完成门阀化的转变,而最终成为门阀士族的选举工具。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太原王氏靠着家族人口数量优势,和早已经渗透无孔不入进的裙带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家族自身的努力,早已经成为了天下一等一的名门望族。此时琅琊王氏还未真正声名显赫,太原王氏隐约成为天下士族之首。

王浚的父亲王沈,是东汉护匈中郎将王柔之孙,曹魏东郡太守王机之子,司空王昶之侄。王沈虽然出身家庭显赫,但是官职并不高,被魏帝曹髦视为亲信。正因为他临危卖主,这才被司马昭因告密之功封安平侯,官职节节高升。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为开晋元勋,封博陵公。

王浚母亲赵氏出身贫贱,只因常出入王沈家才生下王浚,王沈自己都鄙视王浚这个私生子。但王浚又是非常幸运的,王沈生的都是女儿,终生无子,太原王氏的众多亲戚一合计就立王浚为子嗣,继承父亲博陵公爵位。

或许这就是命运吧!正如司马师一样,连续生了五个女儿,就是生不出儿子来,否则最后怎么轮到司马昭专揽国政,最终帝位落到了司马炎头上,更没有傻子皇帝司马衷什么事了,这天下最终也不会被糟蹋成凄惨的模样。

由于王沈死的早,大晋刚建国一年,王沈就死了,此时王浚才十四岁,没有给这个私生子王浚铺好路子,或许他根本就未曾这么想过。王浚空有这么高的爵位,但是只能在中下层官职上混日子,直到他傍依贾南风之后,这才走上了快车道,几经提拔转任,现任东中郎将这一重要禁军将领,镇守许昌。

真实历史上,司马遹死后,他很快升迁为宁北将军、青州刺史,及后再调迁宁朔将军、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成为了晋朝北方霸主,八王之乱后期推波助澜的一个大军阀,是各方势力争先结交的对象,声名显赫一时。

此人长驻北方疆土,与北方边族交往频繁,还是非常有政治军事才能。用联姻,开创了以夷制夷的方法。他经营北方幽州冀州二州十多年,屡次击败石勒,最后被石勒用诈降诡计诛杀。

但是后世史学界对此人看的比较低,一方面主要是没有后人和故吏在东晋朝廷做大官为他说话,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王浚开创了引胡乱华的先河,让胡人第一次尝到中原这个花花世界的美味,从此念念不忘。同时不顾社稷之危,和刘琨的内斗,导致大晋朝廷北方最大的两个屏障分崩离析。和刘琨的冲突主要是由于刘琨引起的代郡之争。但和刘琨相比,刘琨一直非常忠诚于朝廷,王浚由于年龄大了,知道自己命不长久,晚年是越来越骄纵,滋生不臣之心,死前还想过把皇帝瘾。

看到王浚依旧冷着脸,一脸杀气,丝毫不为自己的诱惑所动,马玉心道一声,“这下真是完蛋了,真的要狗带了!”

这个贾南风之所以把司马遹囚禁在许昌,正是由于这王浚是她的人。此次她假诏让孙虑杀了司马遹,肯定也告知了王浚,让其协助孙虑行事。

史载王浚并没有直接参与毒害司马遹之事,那是因为事情很顺利,司马遹轻易地狗带,而现在出现了偏差,孙虑和刘振已经被马玉杀死,而他现在又落入了王浚手中,这下真的很难说了!

马玉内心深处虽然高度紧张,但是外表却是高度镇定。以他对王浚的了解,此人野心极大,肯定是不甘心攀附于贾氏一族。况且他和孙虑那种小太监可无法相比,他家大业大,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做出“杀死废太子”这种遗毒万年,祸害整个家族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他若是想真心实意地帮助贾南风,肯定不会给马玉开口的机会,以杀害反贼逃犯随便找个借口,早就乱箭射死司马遹!

在王浚这样的枭雄眼里,只怕一切亲情、同盟关系都可以抛在一边,只有利益二字永远放在第一位!活着的司马遹,无论如何比死的价值更高!

想明白了这道理,马玉越发镇定起来,他抬起头,对着二层门楼上的王浚继续加大音量道,“贾南风给你的好处,本王给你双倍!将来本王登基,位极人臣,宰执天下,岂不美哉?”

“来人啊,把这个刚刚伪装成孙公公,现在又假冒为废太子的贼子抓起来!”王浚看了看身边的家将,终于是开口,接着又哈哈大笑起来,大步地离开,整个瓮城内传来了阵阵笑声。

马玉虽然是第一次见到这王浚,但是这具身体的正主司马遹,在马玉的记忆中,王浚曾在洛阳任右军将军这一禁军重要将职,和司马遹虽然不是交情特别深,但是有过不少交集,况且作为名满天下、位高权重的皇太


状态提示:第六章 贾南风给你的好处,本王给你双倍(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