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最初是监察之官,汉初置。正式将其列入历史舞台的正是汉武帝,他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
刺史秩六百石。所察之对象则为二千石之太守。武帝之意,以为断进之士勇于任事,故用低级官监察高官。这和东汉所置的北军中候一样,掌监北军五营,秩六百石。五营指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统宿卫兵。五校尉秩均为比二千石,用品秩低的官监察高官,汉及汉后各代,常有其例。魏、晋改以领军(西晋初为中军将军),已经由监察官变成了五校尉的长官了。
这刺史同样如此,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资深刺史为牧。刺史实际已为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制随之形成。
魏、晋刺史有领兵、单车之别。领兵刺史顾名思义,领兵刺史多加将军号,任重者称使持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任一州的刺史,同时都督数州军事),次为假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
比如刚刚被马玉免职的司马腾,官职全称为持节、宁北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
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用后世话来说就是钦差大臣,权利极大。汉朝、魏朝的使节没有区分层级。到了晋朝,使节开始区分层级。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
这宁北将军也不是杂牌将军号,可是正号将军,位在东中郎将之上。
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单车”即不领兵之意,单车刺史不仅权责有限,而且为时俗所轻,地位十分低下。如王敦、王导的叔父王彦的兖州刺史就是单车刺史。到南北朝时,单车刺史被取消,刺史兼领军政趋于制度化。
因此这领兵刺史军民都管,其实就是一方诸侯,封疆大吏。晋初皆是皇亲国戚,司马家的子侄只要不愣不傻,基本都做过,也有极个别异姓是司马炎宠信的亲信。
如卫玠的爷爷卫瓘曾任职过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兼任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张华任职过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又兼任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王浚发迹的职务是从宁朔将军、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
司马炎千方百计地算计,让自家人镇守要地,最后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司马家虽亡于匈奴,归根结底其实是亡于内乱。
持节都督镇守一方,也是后来割据地方的“节度使”之前身。
刺史不领兵,放屁都不想!但是刺史一旦领兵,这也正是天下祸乱之源!要从制度上解决这问题,刺史绝不能轻易给加官,老老实实地管理民政即行了!
马玉早已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好在的是,他拥有后世无所雄才大略的君主不断改进这个国家地方军政权利的经验,用无数鲜血换来预防藩镇割据、军阀独霸的经验和教训!
先后有隋文帝杨坚撤郡为州,简化地方官制,也就是原来十多个大州这种省级政权没了,变成了中央——郡(改成了好听的名字州)——县sān_jí结构,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特别是困扰汉末以来的,以都督一州的割据局面,从行政上将州刺史的地盘搞小了。
后来到了宋朝,吸取五代十国大乱世的教训,更是做了极大的文章,一是削弱地方武人兵权,军队按一定时间轮换驻地,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二让文人参与军队事务,分散武人的权利或者对其形成监督。
这个问题也困扰了中国几千年。加强中央集权可以避免藩镇割据,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必然会降低,如宋朝就是例子。要是不加强中央集权呢,军队的战斗力高,但是藩镇割据四起,唐朝后来也就是这样灭亡的。
而当今天下虽然战乱平息不久,全国进入大一统时间不过二十载,而今四境之地,特别是北方诸胡林立,虎视眈眈,地方长官不给一点兵权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按照宋朝的那一套制度是根本不行的,会死的很惨,死无葬身之地,被异族人吞的连渣都不剩。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就是找死了。
马玉现在能做的除了严惩结党营私者,主要还是建设一支强大的中央禁军,挑天下善战之士以充之,保持对地方军力的绝对压制!
对地方上,现在能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将军权和行政权慢慢分开!明朝的卫所制,就是他一直谋划的杀手锏,靠这些直属中央的卫所官民来抵抗北方的胡寇,州郡的地方军只负责地方治安,一旦有较大的战争发生,再以禁军来镇压。明朝的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三权分立,这应该是他终极学习和模仿的方向。
因此,刘琨虽然是马玉的亲信,但是也没有给他任何加官。这也是为了今后的长远考虑,虽然马玉对刘琨忠心并无丝毫地怀疑,毕竟他在正史中就是以忠贞着称,可以说是忠诚值点满的角色。
但是他必须从自己的身边人做起,一点一点该变这种现状。
况且刘琨今年刚到而立之年,虽然在洛阳名声很大,但只是在文坛上,在官场上还算是一只年纪轻、资历浅的嫩鸟。同时为了平衡马玉手下谋臣关系,毕竟刘琨也算是第一个外调高官干部,若是一下搞的太高,自然也会引起其他同僚的嫉妒,不利于团队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