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都市现代>小人物的华娱>165 改编剧本

陈歌很惊奇,话剧改电视剧这种事情陈歌并不陌生,当初杨守河的成名作《回乡》也是从话剧改编过来的。

但是,像这种大规模的改编,尤其按照王靓萍的说法,国内很多剧院都在做这种事情,那么这种事情就有些不寻常了。

国内的剧院以及文工团都属于政府事业部门,这种大规模的行为必然是政府允许的,陈歌猜测,内地的这些剧院一定是经营遇到了问题,不然也不会做出这种卖剧本的事情。

剧院当然是表演话剧的,正常的盈利模式也应该是靠卖门票,卖剧本这种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出现这种现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剧院靠卖门票赚不到钱了!

想想也是,现在内地家家户户一台电视机,虽然不是每家每户都能买上一台彩电,但是黑白电视至少已经普及了,就连老梁沟那种偏僻的地方,都已经安上了黑白电视,由此可见,电视剧在内地占有的市场到底有多大。

内地的电视剧行业早就进入了黄金阶段,光看各个省份斥资修建的那些影视城就知道,这方面的利润到底有多大,电视剧行业的兴起,必然会对话剧以及戏剧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陈歌觉得,现在的情况已经表明,话剧这个行业已经撑不下去了。

陈歌之所以关注这件事,是因为想起来上辈子听说过的事情,上辈子,他听说市里有个开影像店的花了二十多万买了一家倒闭的小剧院,然后把这家小剧院改成了电影院,后来一年就把本钱赚了回来。

现在这种情况,很多剧院都有可能倒闭,他现在手里有不少钱,是不是应该买几个剧院建一条院线?

陈歌把想法给王靓萍说了一下,让她注意剧院的情况,然后就带着黄萱送过来的剧本回到了家里。

在香江待了一个半月,四合院的装修也已经完成了,装修的尾款是王靓萍代付的,正好陈歌三千六百多万港币到账,装修的这几万块钱连零碎都算不上。

装修后的四合院外观上没有了历史的沧桑感,但是却透着一股新意,陈歌不打算让这座院子当什么历史文化遗迹,所以在翻新方面没什么顾忌。

墙面和屋檐都磨新了一遍,院子里的盆栽也都是不需要细心打理的花草,类似大青叶,仙人球等等,木质构件也都刷过漆,窗户用的是贴花玻璃,屋里的家具和电器都是时下最流行的款式,可以说,这就是一座披着四合院外皮的新房。

四月的京城天气正好,陈歌穿着一件小背心,坐着老爷椅,一边摇着一边看剧本。

内地的剧本和香江的剧本格式完全不一样,因为香江在这方面的经验积累的十分丰富,所以香江电视剧的剧本更贴近片场。

内地不一样,内地的剧本要么是从话剧剧本改编过来的,要么是从戏文改编过来的,所以内地的剧本更贴近舞台剧,对细节方面的描述不怎么充分。

两种剧本格式,各有各的好处,香江的剧本方便拍摄,有利于剧组的预算,但是内地的剧本留白空间很大,有利于演员的自我发挥。

陈歌现在手里拿的剧本就是非常典型的舞台剧剧本,场景狭小,人物形象鲜明,王靓萍说的不错,这些剧本的水平一般,很难说肯定能拍出一部好的作品,但是电视剧和电影一样,最后拍出来的成品,剧本的影响最多只能占四分之一。

经常在香江那边拍戏,再看到内地的剧本,陈歌瞬间就体会到了一种十分明显的差异。

内地的剧本对人物感情的表达十分含蓄,哭的时候都是无声抹眼泪,笑的时候也是掩嘴轻笑,而香江那边不一样,他们喜欢大哭大闹,表情十分夸张,而且在感情转换上也没有内地这么细腻。

两种风格,完全体现了香江和内地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在香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句非常正确的观点,人人都想成富豪。

但是在如今的内地却完全不同,内地讲究无私奉献,老师、工人这些职业才是收到尊崇的。

陈歌看了二十多份剧本,其中以家庭lún_lǐ剧最多,还有少部分是情景喜剧,现在主流的古装剧却是最少的。

陈歌对自己的实力很清楚,家庭lún_lǐ剧这种感情剪不断理还乱的剧情,他实在是不擅长拍摄,把剧本看了一遍之后,他反而对里面的两部情景喜剧来了兴趣。

所谓情景喜剧,是最贴近话剧的一种喜剧,整个剧情都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之内,比如一间茶馆,一家饭店,甚至是一座普通的民房,在这小小的场景之内,或三四个,或四五个形象鲜明的角色彼此互动,利用人物之间的冲突来表现出一种喜剧效果。

陈歌上辈子对这一类电视剧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爱我家》和《家有儿女》,后来陈歌还看过《爱情公寓》以及《武林外传》,这些都是情景喜剧里的经典。

陈歌看到两部家庭版的情景喜剧,发现里面有许多设定和《家有儿女》以及《我爱我家》一样,虽然陈歌已经记不清这两部戏的细节,但是大致剧情还是能想起来的。

于是,翻完了所有剧本之后,陈歌把里面的两份情景喜剧挑了出来,一份剧本的名字叫做《刘洋的故事》,一份剧本的名字叫做《父亲,丈夫,儿子》。

这两份剧本写的很有笑点,毕竟是舞台剧改编过来的,肯定经过了上千观众现场认可,但是在立意方面却有一些缺憾,因为这两份剧本里都十分突出主角,


状态提示:165 改编剧本--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