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仙侠修真>剑执行>第五章 练拳

少年走后,这里再次恢复平静,只是多了一方木碑。其上楷书书就:恩师盲道人之墓。

方方正正,入木三分。

原来少年哪是用的什么读书人的宣笔,不过是削成宣笔模样的木芯。只不过少年削的太过于逼真,纤毫毕现,就连与少年最是亲近的齐师姐都没有瞧出任何端倪。

策目穿如札,锋毫锐若锥。

不知少年是怎么用这样一支笔,在符纸上写下的那么多的符文。

张平一回到自家府上,犹豫了很久,才拿出那本薄薄的古书。张平一知道那位师叔不喜欢自己,在小镇第一次见到这位素未谋面的师叔时少年就知道。甚至少年还知道个中原因,自家师父一生未曾收徒,只为追求大道,到最后破例收下自己,自己却不能接替其衣钵,换做是自己,恐怕也会不喜。所以少年对此没有丝毫怨恨。

—— —— ——

就在少年刚刚离去的地方,中年道人不知何时去而又返。又或许是从未离开?

远山道人看着自家师兄墓前多出的那块木碑,又低头看看手中一只碧绿玉簪。如果少年在此肯定能够认出,这是自己师父平日里用来束发的发簪。

道人想到师兄以往风姿,不由沉声问道:“师兄,值得吗?”

中年道人的疑问当然得不到回答,只有凛冽的寒风由北而来,在将要接近道人及那处小土包的时候,宛如撞上了一座巍峨大岳,支离破碎。

周围寒风凛冽,那些侥幸逃过了秋风鞭挞的枯叶却在更加严酷的冬风里瑟瑟发抖,直到承受不住,飘然落下。

道人在此又待了片刻,随后便负手离去,只是原本手中的碧绿玉簪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一枚碧绿树叶,在冬日的阳光下,脉络清晰,似有一股光晕在其中流转,颇为神奇。而且此树叶与四周枯叶相比,更显其勃勃生机。

道人走后,寒风也似乎少了几分忌惮,愈发肆虐,那为数不多的枯叶终于抵不过鞭挞,簌簌落下,满地枯叶堆积。

只有以坟冢为中心三丈之内,片叶皆无,似是在昭示这座只有一个木碑的坟冢内,葬着的定不是一般人。

天地有道士,眼盲心不盲!

—— —— ——

封面古老的薄书其实是一部拳谱,上书——十楷二字,字如其意,整部拳谱如书法中的十楷体一般拳势劲挺,气势磅礴,属于直来直去的拳势。而其来源也确与书法有关,此拳谱著者原为一柳姓读书人,本立志于考取功名,躬身庙堂,奈何庙堂之上多是蝇营狗苟之辈,这让原本想要施展一番抱负的读书人备受煎熬,最后一怒之下由文从武,硬是凭借一双拳头打出来赫赫声名,而这本拳谱则是他将书法与拳法相结合的产物。

对于这些少年是不知道的,但是有一点少年明白,那就是这本拳谱珍贵异常,先不谈其拳法如何精妙,单单是其中的字体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写出,少年甚至能够从其中感受到书写者写作时一往无前的气势,当真是下笔风雷,字字见心。少年跟随道人行走天下时曾见过不少书法大家的笔墨,有些也能说是笔精墨妙,但少年总觉得少些东西,直到看到自家师父的手书之后,少年才知道,少的东西是一种玄之又玄的势。或许只有盲道人能够与那位柳姓书生相提并论,但两者却并非一路。柳姓书生的势是一种大道直行的势,而自家师父的势则是敢为天下先的大势。

今有少年,见字知势!

只见其字,张平一就对这位柳姓书生产生了好感,毕竟能够写出这样字的人必定是光明磊落之人。少年对于自己的这种直觉一向很信任,比如五岁那年,当自己感觉是不是就要死掉的时候,那位对自己伸出手来的目盲道士,再比如喜欢摸自己头的齐师姐,甚至是不喜欢自己却还是赠予自己拳谱的那位师叔。

有些人总是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近。

少年的世界里,日月交替,清风拂面。

张平一用极短的时间就将这内容并不怎么多的拳谱读了一遍,并且记住了大部分,但就像平时那样,少年记性太好,但是身体素质太差,这就像是一个一岁大的孩子看了一遍大人走路,就记住了所有的细节,但受限于身体条件,却怎么也站不起来。

少年将整本书都记了下来,然后就地在屋内架起拳桩,结果就像少年想的一样,意识到了,但身体却慢了不只一拍,这种感觉就像是安了假肢的人,远没有常人灵活,若是换了旁人,恐怕早就崩溃了,但少年自小便是如此,早已习惯如常,仍是控制着身体朝着预想着的轨迹上运行,一拳又一拳。

张平一曾听见师父称赞一位儒家圣人写下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字: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并对其赞不绝口,赞其只有真正的君子人物才能写出这样通达之句。张平一在一旁听到这句话时就觉得喜欢,等到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的时候,少年就愈发的喜欢,连带着对于那位说出此句的苏氏儒家圣人也尊敬起来。

当真是世间的大道理都被读书人说了去。

少年沉浸在对于拳势的理解与运用之中,却忽视了对于外界的感知,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在少年身上,闯荡江湖的经历使得少年对于外界格外的敏感。

但是一来少年现在并非身处山下江湖,而是道教大宗,当然没有什么危险可言,二来自己居于自家师父的府邸,乃是独门独院,与山腰


状态提示:第五章 练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