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叶超眼睁睁看着好感度又被扣了20。
-1225。
为什么?凭什么?叶超很想追问,可惜大家的讨论正到了关键的时候,实在分不出神来。
有了叶超的地图,一帮学生集思广益,很快确认了洞穴类型,大致是天然形成+树根挤占+人工建造,多重因素造就。
虽然这年头的学生大多副科不好,发掘探索这可是主科,个个都能分析出一点心得来。
可能也正因为个个都懂吧,分歧尤其严重!
有人建议走古建筑那边,因为古建筑井然有序,哪怕被埋在地底,也有脉络可循;
有人建议走树根挤占留下的空洞。树根的空洞,就仿佛地下的河流,沿着支路定能找到主干,找到了主干,必然会有接近地面的出口。
也有人建议嗅觉觉醒的辅助系追踪棒子兔的味道,直捣它们的老巢。这些兔子生活在地底只是因为安全,找食物还是要到地面的,肯定知道通向地面的路。
但是一一被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