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玄幻奇幻>村医的三国梦>第四十章 以战练兵

贾诩、徐荣来到襄平的时候,正旦将至。吉州大地,大雪纷飞,装扮的襄平银装素裹。徐荣的大军,在乐安就已经更换军装,否则吉州这样寒冷的天气,士卒真是受不了。刘泽迎接徐荣、贾诩,大军早有军营安置,州牧府大摆筵席,为徐荣、贾诩接风洗尘。

张辽、高顺与徐荣、贾诩本就认识,此刻相见,格外激动,吉州烧刀子正好适合严寒天气畅饮,众人推杯换盏,喝了个不亦乐乎?

此时吉州兵力已近六十万,但从地盘上来讲,吉州大了青州十倍不止,人口稀少,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此庞大的军队,粮食虽然有保障,可是盔甲、武器显得有点捉襟见肘。三十万新兵操练了才几个月,形成战斗力,还需要时间。席上众谋士武将,讨论的特别热烈。

贾诩老神在在,喝着小酒,感受着热烈的氛围。刘泽端起酒杯,大声说道:“文和先生、徐荣将军,奔波不易,泽敬酒了。”众人见刘泽说话,停止了交谈,贾诩、徐荣端起酒杯,贾诩说道:“吉州之繁荣,超出诩意料多矣。”刘泽笑道:“治吉州数年,赖左右辅佐,非泽之功。”徐荣好久不回辽东,沿途见炊烟稠密,万民乐业,行人络绎于道,衣着光鲜,比之自己离开辽东的时候,不知要好了多少,心中感慨,起身说道:“明公治理辽东,卓有建树,荣离家十年,几不识家也。”“正旦将至,徐将军何不回乡一看?富贵不还家,如锦衣夜行矣。”郭嘉笑道。徐荣道:“一定回乡看看。”刘泽向戏志才低语了几声,戏志才站起身来,大声说道:“州牧刚才所言,事关各位,请静心倾听。”戏志才见都不说话了,呵呵一笑,说道:“正旦放假十日,所有士卒五铢钱一千枚,肉五斤;校尉、司马钱三千枚,肉十斤;幕府从事、各位将军,各万钱,肉百斤。贾诩先生、徐荣将军宅邸一所,安家费十万钱。”贾诩、徐荣能缺钱吗?关键是刘泽表达出的善意。参加宴会的诸人一起站起,大声感谢州牧的赏赐。

刘泽让众人坐下,端起酒杯让众人一起喝了,徐徐说道:“天下动荡,天子蒙尘。吉州士卒已近六十万,百战精锐不过十万之兵。鲜卑宵小时常衅边,各地诸侯只知占地养兵。泽每思上不能辅助天子,下不能令万民乐业,愧疚于心。泽欲让六十万士卒俱成精锐,早日扫荡天下跳梁,让大汉金瓯无缺,万邦来朝,诸公何以教我?”刚才众人只是讨论吉州兵多将广,至于让士卒如何尽快形成战斗力,除了训练难道还有什么好办法?几个谋士交头接耳了一番,有几个主意,觉得不好,摇了摇头,又去沉思。贾诩缓缓说道:“主公,莫若以战练兵。”刘泽一愣,说道:“愿闻其详。”贾诩道:“吉州丰衣足食,士卒不惧寒冷。正旦过后,可驱兵草原,与鲜卑战。鲜卑寒冷,士卒御寒衣物不多,寒冬一到,各归部落,称为猫冬。此时出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可削弱鲜卑人口,二则狠狠教训一下和连小儿,使其不敢犯我吉州。”刘泽点点头,眼光扫过戏志才郭嘉等人,见他们眼里流露出佩服的目光,于是说道:“就依文和先生所言。”

正旦日就是立春,太阳虽然回归,可是茫茫草原上,还是春寒料峭。乌桓、鲜卑本是一脉相承,因受匈奴逼迫,迁往大兴安岭附近,于是以山为名,居住在鲜卑山附近的称作鲜卑,乌桓山附件的称作乌桓。匈奴受到汉帝国屡次打击,实力锐减,鲜卑、乌桓乘势崛起,与匈奴人争夺草原,匈奴人不得已退往康居,鲜卑人占据了茫茫大草原,但其人口主要还是分布在与汉帝国接壤的边界上。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流放北海,既然是流放,肯定是人烟稀少之地。北海现在的名字叫做贝尔加湖,属于俄罗斯,苏武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竟然坚持下来,直到回归祖国。鲜卑后来分成了好几个大的分支,什么拓跋鲜卑、段部鲜卑、慕容鲜卑、宇文鲜卑等等。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上,涉及到了其中两个鲜卑部落的后人,就是慕容鲜卑和段部鲜卑。

吉州正旦过后,积极备战。上元后,天气已经温暖了些,刘泽下令出兵。高句丽人、马韩人、弁韩人主动要求为前部。高句丽人掠夺扶余、挹娄,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惹得许多邻居眼馋,听闻此次吉州出兵草原,部落头人们坐不住了,纷纷请战。刘泽自然答应。

三十万青州兵,集结到各个地点。士兵们穿着翻毛的皮袄,长筒战靴,一sè_láng皮帽子,羊皮手套,让准备大肆掠夺的高句丽人、马韩人、弁韩人,眼里冒出了绿油油的光来。这套衣服也太牛了,回头看看自己穿的,窄袄短袖,被风一吹,鼻涕眼泪止不住的流啊,紧紧把自己的小棉袄眠了下,暗暗发誓,到了草原狠狠的杀人、掠夺,怎么也得弄个狐皮大袄穿穿。

三十万青州兵分成十队,每队后方还有五千老兵压阵。这样吉州出兵就到了三十五万,加上闻讯赶来的三个异族,人数到了近百万。三个异族的人打头,嗷嗷叫着冲向了草原。

还在猫冬的鲜卑人,被突然而至的高句丽、马韩、弁韩人杀了个措手不及,部落的物资很快被抢掠一空,后方的吉州兵到成了后勤兵了,忙着把残存的青壮聚集到一块,送往吉州边境,那儿专门有人安置收容,到了足够多的人数,送往黑水,进行军屯。

夜晚来临,吉州兵在空旷的草


状态提示:第四十章 以战练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