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内心情感细腻且丰富的人,感受力往往是最好的。它让你深刻的体验到这个世界,它让你深刻的感受到这个世界所带给你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就像大家都去看一片叶子。同样是一片树叶,她看到了它的绿,而你看到的不只是颜色,还有天地万物之间的周而复始。
梵高的《星月夜》便透露着某种玄机。正常人看到的夜空无非是静止状态下的星星、月亮和天空,而他看到的则是运动状态下的星空,看到的是在宇宙中飞速运转下的星空!这是有多不一样,多么与众不同、体验深刻,才会观察到不为人知的另一景致。
其实,最可怕的便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境遇了。他真实的活着,是如此的执着。他用尽一切,只为了彰显这个世界的与众不同,他看到了他所看到的,他想到了别人所想不到的,可是世人却不能理解,反而表现的嗤之以鼻,以至于他在世的时候也只卖出过一幅作品出去。
但是他应该是这样的人,仿佛在说这样的话:你不懂我,我不怪你,但是我依旧热爱着这个世界,以及这里的万事万物。莉莉安非常喜欢梵高的作品,她觉得他画的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他的笔触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他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然风光合二为一了。
莉莉安甚至认为,梵高是个桀骜不驯的玩家。当他觉得这世上已经没有他可以留恋的地方时,他选择了离开。
也许在艺术家的眼中,离开人世并不是难以选择和令人悲伤的,也许他们都相信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相信可以做一颗星,从此闪耀在天际。
而在胆小鬼的眼中,生与死是那样的沉重。世人总会以生和死来卑鄙的胁迫对方,这正如一对热恋中的男女,如果感情出现了危机,便经常会有“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出现。
莉莉安最看不起这种人了。在她的爱情观里,喜欢是喜欢,而不是绝对的占有。再惊天动地的感情,也都有归于平淡、返璞归真的时候。当一个人已经选择彻底放下和忘记对方的时候,对面的那个人也应该不再纠缠。
她身边有这样或那样的朋友,告诉她她很苦恼。她忘不了她,可是他已经选择了另一个伴侣。她不甘心,但又能怎样?覆水难收,说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莉莉安想劝慰她放下,可是发现无疾而终。莉莉安有话想告诉她,可是她觉得她哭的正伤心,不适合接受她的建议。
她想说,谁都可以放得下谁,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既然有重新选择的机会,而你为什么非要紧紧抓住他不放呢?这明显就是不给他自由,不让他自由,这是令人痛恨和鄙视的。都是爹妈生爹妈养的孩子,凭什么他一生下来就必须注定被你套牢,被你吃定了?!莉莉安觉得这个女孩子某种程度上有点儿自私,她总是站在她的角度上想起当年他对她多好多好,对她百般顺从和谦让。可她却不能明白为什么他已经彻底放手了。
答案很简单,因为你太自私了。
莉莉安始终认为,爱一个人的方式有很多种。喜欢不是占有,不是爱。爱是不打扰,是给予自由。
她想起她多年前看的一个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盖茨比当年还是一个穷小子的时候,喜欢上一个姑娘。可当时他没钱没地位,所以只能眼巴巴的跟这姑娘断绝往来。若干年后,盖茨比成了亿万富豪,他每天都在灯塔对面的桥上来回踱步,因为他知道对面的城堡里住着他当年的情人。
可是她已不是她,她已嫁作人妇。他不甘心,他不放手,所以每日便以开大型派对的噱头来吸引对面的她注意到他,他在暗示她:他回来了。
莉莉安起初觉得这个故事的结局一定是盖茨比和她最终走到了一起,她满以为是个完美结局,可是结局最后来了一个180°的大反转:她竟然伙同丈夫,将盖茨比骗的身无分文,身败名裂,最后连盖茨比去世的时候,她也无动于衷。
观众的反应是不同的,有很多人会对盖茨比报以同情。但在莉莉安看来,盖茨比从一开始就应该认输,因为他太执着,他重回忆,才会死得这么惨。盖茨比是自私的,他不应该涉险去撩拨有夫之妇的,他应该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已不是她,虽然他还是他。
作者写的很真实,倘若还给盖茨比一个好的结局的话,这就变成了虚伪和假情假意了。爱情的罗曼蒂克应该是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的,你再浪漫,她已不想回头,也是徒劳。
莉莉安一直都是这样清醒的看这些问题的,以至于在这群人当中显得是那么无聊和无趣。很少有人和她能坐下来交流,大家觉得她既内向又孤僻,不怎么爱言语。
“内向”这个词儿,让人听上去很不爽。仿佛大家觉得“外向”是褒义,而“内向”就必须是贬义。
为什么拥有“内向”特质的人总是不招人待见?她真的觉得人一旦贴上了“内向”的标签,就好像负面的那些缺点也都必须安置在这个人身上。什么“不善交际”啊,“嘴不甜”啊之类的,都会跟“内向”沾边儿。
“内向”真的是“不善交际”吗?内向是看破不说破,是“不屑于交际”的同义词。
她反倒觉得内向的人,是真正能看清、能认清事实真相的一群人。内向的人在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往往都会淡然的做出决定;外向的人在遭遇到重大问题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