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回忆起那天拿到电报时的心情,也许除了惊讶便是无措。
在事后的当天,他就用玛丽莲太太的地址给父亲发去了一封电报和一份书信,众人没有刻意去追询原委始末,彷佛这一场莫名其妙的状况没有发生过一样。
可伍子洵总感觉,这位玛丽莲太太看他的眼神总带着一股意味深明。
就比如现在,玛丽莲太太看着他问:“最近有收到你父亲的书信吗?自那天那封电报之后就没有听到过你父亲的消息了。”
她依然带着一副探究地意味,彷佛不是在问你父亲怎样?而是在问你父亲为什么会知道你的地址?这个问题其实他也很想问问父亲,为什么会知道自己现在就在天津?
当初在济南临出发时,他自己马上要去天津,这封书信是拜托傅先文发给父亲的,难道是傅伯父知道他在天津的地址?事后回想,那也不可能。
于是他悻悻然地回答玛丽莲太太:“也许是父亲还没有收到我的书信,所以没有回复,倒是要谢谢玛丽莲太太的名气,让父亲知道了我在您这里暂住。”
这样的回答是带着些敷衍,因为他找不到更好的理由去解释。
玛丽莲太太似乎很受用,哈哈大笑起来:“倒是让你利用了我的名气,你说我是不是应该让他们顾及一下我的感受?”
几人有些不明所以,通过几日的观察,大家都发现玛丽莲太太是个很和善的老太太,喜欢开一些合时宜的玩笑,常常没有作为长者的高高在上,反而很喜欢跟几个年轻人聊天。
彼得便问:“您的什么感受?”
“当然是我的名气是否愿意这么响亮啰!万一它并不乐意呢?”玛丽莲太太回答。
“这…就不好办了。”彼得也顺着她的脑回路接话,似乎真在为玛丽莲太太的名气苦恼,怎么才能帮它解决问题。
“很谢谢你们的到来。”玛丽莲太太突然说道。
大家都有不解,霍斯特也问:“为什么要谢谢我们?不是应该我们谢谢您的收留吗?如果不是您的好心收留,也许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听着炮火声惶惶不安呢!”
“我跟内森住了很多年,可是他总是没有多余的时间来陪我这个老太太聊天,你们看这么一个大的房子,除了几个仆人以外,我经常都需要对着外面那些花草树木发呆。”玛丽莲太太沉思道。
“您和内森是怎么住到一起的?”彼得很好奇地问:“您不是法国人吗?而内森是美国人,你们看起来就像是母子一样,很奇怪的组合。”
“你们也觉得很奇怪的组合吧?我和内森的故事可是一则长长的故事,改天再说给你们听。”
而这个改天会是什么时间?也许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吧?
“你们不是来天津找人吗?”玛丽莲太太又问道:“现在的租界好像比之前要安静一些了,你们没事可以去外面看看,自从来了天津很没有出去过吧?”
“嗯,是该出去看看的。”伍子洵回答道。
“你们要找的人在天津什么地方?”玛丽莲太太似乎很关心他们要找的人,每日都会问上一问。
“我们也没有她的消息,只是想着来天津看看。”彼得回答道。
“如果需要我的帮助,请不必客气,只要我能帮上的忙。”玛丽莲太太似乎永远都是一个和善的老太太,其实在她心里,老早就有一个猜测了吧?但谁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不告诉他们。
几人很是欣喜,却也不愿再多麻烦他人,于是婉言谢绝了玛丽莲太太的好意,玛丽莲太太也没有过多在意,也许早就料想到他们会这般。
…….
内森今日很早便出了门,战火是在前日晚上停下来的。
原本打算去克森士道找司徒聘婷的,可临出门又改变了主意,也许是有自己的思量吧!
于是他又转去了海河附近的街道,联军和义和团的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似乎是联军这方取得了胜利,可是内森却觉得无比的讽刺,胜利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恐怕只有那些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吧?住在租界里的平民百姓们每日都只能战战兢兢地躲在家中,谁赢谁输又有什么重要,只要保全住了自己的性命,那样比什么都强。
这恍然的结束了战火,谁也没有心思去清理遗留下来的尘埃。
街道里倒是有了除军队以外的人影,大家都行色匆匆,似乎还在为早前的那些过程担惊受怕着,当内森走到紫竹林附近时,见一处挡墙边围聚了许多穿着军服的士兵在哄笑着,他急步走了上去,见一群人围着一个身穿马褂的中国人趾高气扬着,内森不明所以,拉着一个士兵神色凝重地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那士兵原本正大笑着,猛地被内森一拉,瞬时变了脸色:“你是谁?在这里干什么?”
内森不急不慢地回答:“我是《英国日报》的记者,正在对战后的租界进行走访,你们这是在干什么?为什么围着一个中国人哄笑?”
那士兵听他是记者,又见是个西方面孔,面色才缓和了不少:“我们在附近抓到一个义和团的流民,只在审问。”
“审问什么?”内森接话问。
“问他附近还有没有他的同党。”那士兵也老实地回答。
“可为什么要哄笑呢?”内森又不解地问:“不是应该很严肃地问吗?”
那士兵有些不屑地回答:“他听不懂英文,被我们的上尉骂脏话也不知道,只知道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