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都市现代>游山玩水在新疆>自驾世界上最长的沙漠公路游记(沙漠陷车)

再踩一次油门,车依然没有往前行驶。我作为女司机,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老公警觉有问题发生,他从副驾驶上下车,站到车旁保持沉默着。围着车在观察,我打开车窗,问:“车咋不走啊,啥挡着了?”老公说:“沙漠陷车了。”我一着急,加大油门。老公着急了:“千万再别加油了,越加油,车下陷越厉害。”我下车观察发现,停车时前轮与路基刚好挨着。车已有一点下陷,我再一加油,路基刚好挡着车前轮,无法前行,加速车下陷的速度。

回到车上,想试一试倒车,加油的同时,车在原地挠沙子,车继续下陷,越陷越深。

前不行,后不退,陷入两难。这时,老公拿出军工铲,把车后轮后面挖出了一点沙子。我继续尝试第二次倒车,还是不行,车前后轮胎都在转动中挖坑。

我们俩都下车来,开始商量对策,考虑用拖车的方法来脱困是不可能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站在路边半小时都没有一辆车通过。我们俩商量,必须自救,有困难靠自己。

我们俩一人拿一把军工铲,跪在地上开始挖沙子,挖去前后保险杠下面的沙子,再挖出前后车轮前后的沙子。在挖完沙子之后,我就回到车上继续加油倒车,这时老公摆手,示意赶紧停止加油。

车轮依然在原地挖坑,而沙漠公路的路基就变成了阻挡我们前行和后退的一堵墙,路基实在是太坚实,继续在路基旁边往下陷了一点。眼看着路就在车轮旁边挨着,就是上不去。我们俩摇摇头,示意对方,此刻一定要同心协力,绝不埋怨对方。

围着车转圈,竭尽全力回忆关于沙漠陷车,还有泥潭陷车的处理方法。回忆与老司机的聊天过程及话题,回忆新闻联播什么的,反正是能想到的都想了一遍。

最后,想到交通法规上有一条提示。提示说:在泥泞路面最好看车辙印行驶,如出现陷车情况,在车轮前后铺垫草根或树枝等东西缓慢起步通过。

我看着路旁郁郁葱葱的红柳树,随风摇摆,红柳的枝桠柔软,纤维坚韧。我给老公说,用红柳枝试一试,但不能折下来太多,我们俩折下来一点,铺到前后轮后面,老公在下面观察,我回到车上,挂倒挡轻踩油门,车后移了一点。有了一点信心,再一次加油,车顺利的从沙坑里出来,倒挡直接回到路上。

俩人欢呼雀跃,分享脱困的喜悦。

看着路面近在咫尺,又回不到路面,那种心理与在沙漠深处陷车又不一样,太近以为会很容易,事实上,难度是一样大,与远和近无关。

当然,在沙漠中驾驶是不可能不陷车的,毕竟我们对沙漠的情况不是非常的了解。好在我们俩陷车之后没有急于加油脱困,也没有相互埋怨对方,而是冷静的想办法处理。

遇到困难,分工明确,冷静处置。

人生就是这样的,当我们欣赏美景时,一个转身的距离,背后已经有坑在等着。处处是坑源,面对被挖坑时,要冷静的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一个是娇小体格的女司机,另一个是俊朗文雅的四眼小书生。但只要心往一处使,就没有出不来的坑,没有过不去的坎。

强悍两人组,继续出发。

出发之前,把我们刚才挖出来的坑填上,恢复好,红柳枝继续埋到沙子里种上,回到车上加足油,前进。

塔里木沙漠公路与阿和沙漠公路不同的一点是。塔里木沙漠公路有大起大落,在驾车行驶的过程中,心会跟着起落,仿佛一条小船在跟着海浪在起起伏伏。车前面不时会有小龙卷风,调皮的将沙子卷成一个一个小圈圈,在车前方转几圈然后回到沙漠中。

随着沙漠公路的起起伏伏,然后绕一个大弯。绕过弯来,看到马路右手,有一大片芦苇塘,秋天的芦苇荡已褪去了绿色,变成暗黄色。大片芦苇荡的中央有两棵相依相偎的胡杨树,两棵树枝桠各自超两边伸延,从远处望去,像是一只展翅预飞的火凤凰。

被景吸引,必须停车前往,或许原先修路的人们到这里也被吸引住了。路修到这里,在这个位置专门留了一个可以停车的大肚子。

我们俩走到芦苇荡里面,径直走到两棵胡杨树边。两棵胡杨树根部交错在一起,但长到一定高度,两棵树的分枝分成两个方向,超不同的方向延伸成长。两棵树一个身体,但各自的树枝长成了两个丰腴的翅膀。没能离地展翅高飞,只是因为胡杨的根部深扎在这片芦苇荡里。

天空蔚蓝如洗,芦苇渐变成熟,胡杨展翅羽飞,一个身着艳红色冲锋衣的女司机,还有一个同样身着艳红色冲锋衣的英俊书生。此时如果路上有人行过,会以为人与景是刻意安排的,景色之静美,唯有在民丰胡杨。

近黄昏,我们俩离开两棵胡杨树旁,在芦苇荡中漫步行走。沙丘上有一棵鸡腿菇模样的胡杨树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拉着老公往那棵鸡腿菇模样的胡杨树跟前走。

走到跟前发现,是一棵年轻的胡杨树,只是长的另有一番模样,独独的一棵胡杨树长在我们要经过的路旁,不张扬,不疯狂,每一片树叶都很收敛。

一棵树看着就像是没有打开伞的鸡腿菇,站在树下往上望着树叶,有一半的树叶是金灿灿的黄色,另有一半的树叶是绿油油的嫩绿色,中间还有一部分树叶正在从绿色往金黄渐变的过程中,一棵很神奇的树,就这样被我们遇见。

美,就定格在那一瞬间


状态提示:自驾世界上最长的沙漠公路游记(沙漠陷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