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觉得生活值得继续的,不是任何其他事物,而是创造性统觉。”—温尼科特(新了解到的术语“创造性统觉”。创造性统觉依赖主客观结合,需要想象力温暖的色彩来涂抹、渲染外在的现实世界。)《孤独:回归自我》斯托尔引用并解释道。
老布说不满足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斯托尔的意思是不满足是人类进步的动因。因为不满足,所以人类会为了满足而不断努力,征服自然,适应环境。但是是个无底洞,人受所累。应该是抑制减少,还是有了应该去满足。我觉得都可以吧,只依然取决于人自身的选择。中国有句老话:知足常乐。但从西方来看,这句话好像阻碍着人类不断进步。不过,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到底是去追求幸福,还是追求成就?这话不严谨,因为有些人在追求成就中才能获得幸福。不过到底知足常乐是一种态度。这个无底洞,人在用自身的血泪去填,填的满么?为什么不跳开啊?跳开啊!去填可以填的啊所以说,这需要智慧。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是精华和结论,但如果前面的章节不读无法体会作者的用心。斯托尔在最后一章才正式的引出了荣格的“自性化”,并解释及说明了“整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收获是解除了我的一个疑问,我原以为如果已经完成了“个性化过程”就可以把平和的状态保持下去,但事实上并不可能。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那种海洋似的平静状态。矛盾的是,人类之所以能适应这个世界,正是由于他们“不能”完全适应环境,“不能”在心理上完全达到平衡状态所致。在完整状态下产生的忘形感注定会转瞬即逝,因为我们这个物种的特性就是“通过适应不良达到适应。”有意思的是,作者提到从进化论的观点来说,作为生物,人类的主要任务就是繁衍后代。“然而,不论你如何衷心赞同这个观点,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人生有那么漫长的时间,而其中有一大段时间——至少对女人而言——是没有繁殖能力的。因此,繁殖行为是否值得那么推崇就值得怀疑了。被荣格称为“人生的后半段”的那段时光一定还有其他的意义与目的。”斯托尔如是说道。我表示赞同。这部书并不难读,不过可能对不了解其中所提到的人物的生平的读者来说会有些吃力,里面提到了作家、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许多伟人的典故用来举例来支撑斯托尔的观点。想想自己,我是和最后一章所说的内容及观点一一对应了。之前对荣格的“整合”概念存在误解,现在消除了。“追求人格发展的最佳状态是一辈子的任务,可能永远都无法完成;也是满怀希望追寻这一目标的旅程,可能永远都无法抵达。”荣格如是说。最后引用下斯托尔最后所说之言吧:“本书从头到尾一直强调,一个人所感受到的某些最深刻,最治愈的心理体验都发生于内部,即使与人际互动有某种关联,这种关联也很遥远。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与人无关的兴趣,如果不被理想化,不被视为唯一的救赎之道,也许就是最幸福的生活。对完整的渴望与追求,必须包含人性的这两个层面。”我以为,如果联系之前从弗洛姆那里获得的启发,加上从这本书获得的观念与理论,一个问题及一个结论就是:如何“整合”实现自性化?不理想化的体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