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穿越重生>重生之改天换地>第1714章 两份议案

陈康杰利用资本和关系的条件压着房地产产业,也还有另一层因素。[库]就是一旦房地产产业变得爆炸式发展,还会立马引发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强拆。

在陈康杰经历的历史里面,几乎全国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县甚至每个乡镇都普遍的发生过强拆的事情,而且,每年因为强拆而导致受伤甚至死亡事件,那更是数以百计,数以千计。而政府为了现实的利益,或者说为了端起的政绩,更有甚者是为了狼狈为奸,几乎都是一边倒的站在被强拆人的对立面,从而加剧了矛盾的激化。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经济产业,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他与高房价,与**寻租,与强拆,与黑恶势力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会撕裂社会的和谐,不但不能缓和社会矛盾,还会起到极大的反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老百姓对房地产商几乎没有什么好感,对于房地产商过从甚密的政府官员也没有好感,最后发展到,大家都产生了一种仇富思想。就好像社会被严重划分成了有钱人和没有钱的人一样。大地产商和政府官员被看做是有钱人,而其他老百姓,就是没有钱的人。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社会的稳定成了一个大问题。群体**件成出不穷,公平与正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这根本就不是国人需要的生活。

从幸福感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经济发展并没有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多少幸福。

经历过七八十年代的人都有一种感受,就是那个时代虽然住房条件不好,物资相对也比较短缺,但是,大家过得很开心,现实生活的压力没有那么大,哪家和哪家都差不多。反而是自己的家被拆了之后,幸福感渐渐少了,邻里之间的人情淡漠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普通人会抗拒拆迁的原因,是他们不愿意过好日子吗?相信没有人不想过好日子。是他们不愿意丢掉生活的土壤,不愿意丢掉那一份乡愁。陈康杰在修建新世界中心的时候,就遇到了典型例子,那个白胜里老人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老房子,因为这老房子有他太多的感情寄托。如果强行将他的感情寄托铲平了,他就等于没有了精神,哪里还谈得上幸福和开心。当然,大部分的人不愿意拆迁,还是因为官商勾结,使得拆迁的补偿大打折扣。开发商宁可指使人用推土机压死一个人再赔偿五十万,也不愿意事先就多给五十万。

除了这些,陈康杰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大规模的房地产建设,会使得很多本身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包括历史底蕴的老城区被毫无区别的拆除,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损失真的很大。这对我们的历史文化都是一个巨大的破坏,陈康杰看来,建设应该是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和“特殊时期”一样,消灭一切封建的东西,打倒孔家店。多愚蠢啊!

其次,房地产的大规模集聚发展,对整个经济其实损害是很大的。由于房地产的利润高的惊人,所以银行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许多做制造业的企业家挡不住诱惑,也将资金移挪出来投入到房地产,老百姓更是将几乎所有的继续用在房子上。其结果就是,作为经济基础的制造业得不到支持和萎缩,企业研发和创新也动力不足,没办法,投几千万搞研发还不如投几千万炒房,来得更快赚的更多。整个市场的消费力也不足,几十年的继续都花在一套房子上了,在其他方面的消费自然要收缩,这没什么说的。

也许别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说房地产其实也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例如建材,例如家电,例如钢铁等等。但是在陈康杰眼里,它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它所造成的破坏。陈康杰参与了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他深知,那种破坏有多么严重。曾经的日本可以买下美国,而泡沫破灭之后,是几十年都爬不起来。

社会上之所以会有很多精英和所谓的砖家为房地产业大加辩解,其实就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

陈康杰是有大情怀的人,其中也包括他不缺钱。所以他在国内涉足的产业,都是基础性的,对于我们这么一个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制造业一定是基础,其次就是科技创新。只要这两个方面做好了,其他的就会水到渠成,民族的复兴才能实实在在,否则,极有可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他就算成立利民银行和风险投资基金,也不是为了暴利,还是为了支持制造业和科技创新。

陈康杰不仅仅会在自己的周边打压房地产市场,甚至于在必要的时候,他也会利用自己资本的优势,影响全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他始终认为,这个方面要循序渐进,而不是大跃进的蜂拥而上。而且发展房地产的根本目的是改善老百姓的住房和生活质量,而不是竭泽而渔的将老百姓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那么一点点继续一次性榨干。不要试图主观的将西方上百年的城镇化进程通过十几二十年就走完,这是有违一般规律的。人家花了近两百年走完的城镇化进程如果我们五十年甚至七十年走完,其实就相当不错了。并且,西方的城镇化进程是在产业的带动下进行,而不是放弃基本产业,为城镇化而城镇化。

陈康杰不介意我们的经济发展再快一点,毕竟老百姓穷了很多很多年了。可是,经济发展的快速,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为代价,适当的还得兼顾社会和谐。只有这样,才是可持续的,只要做到这一点,那速


状态提示:第1714章 两份议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