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皇后三人折腾了十来天,终于让雅集火了起来,王安石在政事堂呆了也十来天,却黯然自伤,因为他发现,自己或许没有那么重要,新法有没有自己,似乎无关紧要,未央制定出来的制度与章程,似乎已经很是完美,完全不给别人置喙的空间。
这让自诩能臣的王安石颇为受伤,不过人家毕竟是猛将兄,既然来了开封,怎么可能不做出一番事业来?
他不眠不休的研读未央的一切书面上的东西,隔三差五,还去找未央请教一番,收益良多的同时,对未央更加佩服。
直到未央有些不爽了,王安石也学的差不多了,人家心满意足的走了,打算找出未央章程中的漏洞。
好巧不巧的是,未央还真的留了漏洞,世间本就没有完美的东西,更何况未央还特意留了漏洞,这对于王安石来说,发现漏洞,并完善漏洞,这是他的职责所在,于是他兴高采烈的开始干起了正事。
王安石以为自己干的是正事,但是在未央这里,却是不务正业。
你一个变法大家,儒家大儒,年纪轻轻的,就得天下之大望,不去干你的变法大业,你特么去研究商贾之道,是不是过于不务正业了?
不过未央却也没有去阻拦人家,反正这个参知政事本来就是观政用的,真要变法,王安石几斤几两,未央太清楚了,他比历史上更年轻,也就会更冒进,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你爱研究啥就研究啥去吧。
在这个当口,宗室条例终于chū tái了,满天下都翘首以待,想看看,这朝廷,对于皇子皇孙,能不能下去这个狠手。
赵家的子孙,到了赵祯一朝,已经进入了高速膨胀期,就像裂变反应一样,一代十几个子孙,每个子孙又能生几十个,如果再加上出嫁的女儿,还有乱七八糟的亲戚仆人,数额之大,简直超乎想象。
原本赵祯是不想碰宗室的,毕竟是一家人,都姓赵,身体里流的都是一样的血,何必斤斤计较?
可是要变法,是绕不过去的,全天下都看着皇帝,都看着宗室,他能怎么办?
他让大宗正寺长官濮安懿王赵允让和首相文彦博一同拟定宗室条例,结果就是宗室子弟,哀鸿遍野,一片狼藉叫苦之声……
按照新的宗室条例,王位只能维持三代,三代过后,就是普通人,再也没有皇室特权。
可是哪家宗室不是子孙一大堆,传给谁,又不传给谁呢?若是没有天大的功劳,维持不住王位,三代以后就是普通人,所以就算是传位给你,你也只是承担了天大的责任,难度太大了。
新的宗室条例规定,王爵最多一个,公爵最多三个,以赵允让为例,他就算是生个千儿八百的儿孙,但是众多的儿子之中,只能由一个王爵,三个公爵,其他的儿子,只能在宗正寺lǐng qǔ一份钱粮俸禄,挂一个虚职,假如他们结婚生子,下一代就只能靠自己吃饭了,朝廷与皇家都不会负责。
再往下捋,比如赵允让把王位传给了赵宗实,赵宗实依旧是王爷,赵宗实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依旧是王爷,但是其他的儿子,没有获得公爵身份的机会,沦为普通人,需要自食其力,然后再降一代,连王爵都没了,只剩下公爵了,慢慢的,他们这一脉,就跟皇家没什么关系了。
孔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赵祯是用了印的,未央也是点了头的,政事堂更是全盘通过,认为这是文人对于皇权的胜利。
就算是普通人,传承了三五代之后,所谓的远亲,或许都没见过面,还有什么情分可言?
皇家血统虽然尊贵,但是三五代之后,血脉淡薄,凭什么依旧享受朝廷的补贴呢?
尤其是赵家的子孙越发的多,如今没有十万也有八万,光是这一笔支出,每年政事堂都要打不少官司。
新的宗室条例,突出了皇室血缘的重要性。
皇帝的儿子可以是亲王,但是亲王之后,按照宗室条例,三五代之后,依旧是普通人。
以此类比,国库也能减轻不少负担。
但是政事堂也没有把人逼入绝路,为宗室子弟提供了出路。
比如科举,比如从军!
这可是原本的宗室子弟,连碰都不能碰的地方。
当年斧声烛影,无论是子虚乌有,还是空穴来风,赵二的位子,来的不光彩,他不愿意自己的后人,也学自己,生怕自己也被夺了位子,所以对于宗室弟子的要求很严格,严格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就是把宗室子弟当猪养。
老老实实的做你的富贵闲人,屁事没有,敢整什么幺蛾子,立刻就能下狱治罪。
当年宗室王爷乔装微服,去市面上游览,结果被御史告诉了朝廷,就遭到了严惩,连王位都丢了。
凶不凶?猛不猛?
就要这样整治才行。
朝廷关了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只要你有本事,或者肯下功夫,对于宗室弟子,比起普通百姓,总有些关照的。
比如科举,便是恩科,不仅仅试题简单了许多,录取的人数,也大大增加。
这样算下来,仅仅只是对那些趴在朝廷身上吸血的宗室弟子有些妨碍,对于那些真正有本事的,反而是大好事,想干啥就干啥,只要有才能,不怕没饭吃,搞不好还能进入政事堂,图谋一下首相的位置。
人生在世,梦想这个东西,还是要有的,如果没有梦想,与一条咸鱼又有什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