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都市现代>美洲之皇>第57章显微镜(下)

显微镜这玩意在原本的历史上,真正的发明者是荷兰的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他用显微镜发现了十分微小的原生动物和红血球,甚至用显微镜研究动物的受精作用,列文虎克之所以能发明显微镜,是因为他掌握了很高的磨制镜片的技艺,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精致的可以放大270倍的显微镜。

可是要追溯显微镜的源头,那还得回到咱们华夏的老祖宗身上来,《墨经》里面就记载了能放大物体的凹面镜。至于凸透镜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可能已经无法考证。凸透镜有的时候人们把它称为“放大镜”,能够聚焦太阳光,也能让你看到放大后的物体,这是因为凸透镜能够把光线偏折。你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其实是一种幻觉,严格的说,叫做虚像。当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的时候,光线会以特定的方式偏折。当我们看到那些光线的时候,或不自觉地认为它们仍然是沿笔直的路线传播。结果,物体就会看上去比原来大。

从远古时代,人们就渴望看到更多肉眼看不到的事物。尽管没有人知道是谁第一次使用透镜来观察事物,大多数认为透镜的使用肯定是现代社会发展起来以后才发生的。然而令人惊讶的是,2000多年以前就有人曾经用玻璃来折射光的角度。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的光学家克劳迪思·托勒密发现一根木棍放在水里会变弯,并且非常精确地记判断它的“弯曲”角度不会超过05度。然后他又计算出了光在水中的折射常数。

公元1世纪,人们发明了玻璃,罗马人透过它观察事物和做各种测试。他们用各种形状的透明玻璃来做实验,其中就有边缘薄、中间厚的玻璃。他们发现,如果你把“镜片“放在物体上,物体会看起来变大了。这些所谓的镜片其实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镜片,应该叫放大镜,或者凸透镜。”透镜“这个词是从拉丁语词汇”lentil“演化过来的,因为它们的形状非常类似于红扁豆。

与此同时,塞内卡认为是水珠的圆球状特性造成了放大效果。”不清楚或微小的字在装满水的圆玻璃球下,可以被放大、变得清楚。“制造13世纪,镜片才开始被广泛使用,那时的眼镜商通过磨玻璃的形式来制造镜片。后来考古发现,大约在1600年,人们通过叠加镜片的形式来制造光学设备。

早期的”显微镜“只有一个功能:放大,倍率大概在6倍到10倍。当时人们非常乐于拿它来观察跳蚤和其他的小昆虫,因此早期的放大镜倍叫做”跳蚤镜“。

大概在1590年,两个荷兰眼镜工匠詹森父子开始尝试用镜片。他们把一些镜片放到圆形管里,然后一项重要的发现就诞生了。靠近管子底部的物体得到了放大,而且要比任何单放大镜片的放大倍率要高很多。很大程度上,他们的第一台显微镜可被认为是一种创新,尚不能作为科学仪器使用,因为放大倍率仅有9倍,而且图像有些模糊。尽管没有一台詹森父子制造的显微镜流传于世,荷兰皇室用3个滑管制造出一台设备,全部展开有10英寸长,直径为2英寸。这台显微镜的放大倍率范围为3到9倍,真正的显微镜还要等到前文中提到的列文虎克才会出现

李承宗回忆了下这显微镜的历史,很快心里就有了一个大体的摸样儿,自己的治下,有着水平不低的玻璃制造业,这些年眼镜产业的发展,也有了不少的磨镜工匠,尤其是墨家的一些磨镜大师,要他们磨制放大倍数不差于列文虎克的镜片根本不是个事儿,要论精细活儿,咱们华夏人还没怕过谁!

李承宗提供图纸,墨门磨镜大师磨制的镜片,墨门金银大师精心打制的支架,嗯,几天之后,一部全金属构架、由银、铜这些重金属组装的显微镜第一次向世人展眼了它那古怪的模样,虽然古怪,但是李承宗却相当满意,这是因为在他这位专业人士看来,这部显微镜绝对是这个时代最尖端的科学研究装备。

瞅着这怕是得有十好几斤的重家伙,孙思邈还有甄全等道门的几位大能,瞅了半天硬是没瞅明白这玩意咋用,没理这帮抓耳挠腮的家伙,李承宗自个儿慢条斯理,小心翼翼地把这尊宝贝提了起来,移到了工作台上,然后打开一个锦盒,取出了两块薄薄的玻璃片儿。

这些玻璃,都是墨家大匠和李承宗经过了数十道的筛选挑出来的极品,透明度,折光率,全是极品中的极品,就是跟后世的光学玻璃比也差不了多少,更别说那谁,嗯,就是说的罗伯特虎克和列文虎克两个缺衣少食的家伙整出来的破玩意了,至少李承宗可以骄傲的说,这台显微镜的制作上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是他们的数十倍甚至百倍,同样这一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已经达到了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极限,列文虎克能磨制出放大倍率达到二百多倍的透镜,而李承宗相信自己的能工巧匠磨制出来的,肯定能远远超过他。至于镜片的放大倍数,李承宗不好估计,因为眼下的李汉,最精密的测量仪不过是在王莽时期发明的游标卡尺的改进版,还没搞出来千分仪这样的精密玩意,所以不好判断,不过这部显微镜绝对能让李汉和道门的科学家、医学家和学术界的精英们观察和了解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李承宗让自己的侍卫找来了像苍蝇,蚊子,毛毛虫之类的小动物,拿到酒精灯旁烤干,成为了动物木乃伊标本,李承宗拿起了一把精致的镊子挟起了苍蝇,先给大伙瞧个仔细。然后他很小


状态提示:第57章显微镜(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