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都市现代>品读历史—宋>第74章 边境冲突

实话实说,辽国对待管辖区内的汉人百姓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对于宋、辽边境上的平民,明显是老一套——抢。国内严禁抢劫,于是辽兵们成群结队的开始在边境上打秋风。

在边境上活动(抢劫),萧太后是持默许的态度,因为这样一来可以给宋军造成一种压力,二来还可以增加额外的收入。

事实上,自打宋太宗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宋军奉行的都是坚守策略。辽兵无法攻破宋军重兵把守的城池,而宋军也不敢轻易出来招惹。但从总体而言,辽国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即使是和宋军交手,也是赢多输少。

赵恒继位初,辽军的活动更加猖獗,更加肆无忌惮,不仅抢夺粮食,还掠夺牲畜财物,屠杀无辜的宋境百姓。999年(咸平二年),宋辽在边境上还爆发了大规模的冲突。

这一次,辽军不再小打小闹,而是大规模的组织游行对抗,由萧太后亲自率领大军南征,但是这次南征的结果却不尽人意,缺少名将坐镇的辽军显然没有了当年的锋利。

998年,辽国的于越,有名将之称的耶律休哥病逝。此次南征,又折了辽国的另一臂膀,急先锋耶律斜轸死于南征中。这对辽国来说,打击不可谓不大。萧太后更是深感无力支撑大局。

但萧太后毕竟不是一般的女子,她在这次南征中也有重大发现,她敏锐的察觉出宋军的一个缺陷——怯敌,通俗点讲就是惧辽情绪。这此南征就是最好的证明。

辽军大兵犯境,宋军的前沿主帅是傅潜(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事情偏偏就坏在他的身上。

但凡是能当主帅的,都有些不同寻常的本事,可傅潜却是靠岁数一步步混上来的。他的性格属于谨慎型的,一巴掌打下去都拍不出个屁响。

这样的性格用来约束好战的军士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可到了关键的时刻,往往是要倒大霉的。

傅潜拥兵八万,而且都是能征善战的劲卒,常年和辽兵打交道,战斗力自然是强悍。可到了傅潜手下,嗷嗷叫的群狼都成了无精打采的土狗。

不是狼的战斗力不行,而是傅潜这位首领实在是谨慎过头了,谨慎到可以用胆小来形容。

辽军在他的眼皮底下转悠,杀人、抢劫、凌辱女子、屠杀老人、箭射幼童,一幕幕惨象都宣示着辽军的得意嚣张和宋军的懦弱无能。

作为军人,最应该具备的就是血性,如果没有血性,那么他们就不配被称为军人。看着一幕幕惨象的发生,听着哀嚎凄凉的求助,一些将领双眼通红,紧攥着的拳头都滴出血来。他们是无法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百姓受到如此的侮辱。

如果不能保护自己的百姓,要我们这些军人何用!

宋军将领纷纷请战杀敌,副将范延召更是主动请缨,愿做先锋与敌死战。

可主帅傅潜却没有半点儿出兵的意思,他主张坚守不出。(史载: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

遇见这样的主帅,真是神仙来了也没辙。

范延召气血上涌,大骂道:“你不配做主帅,连个娘们都不如。”(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这是一句骂人比较狠的话,就连寻常的庄稼汉听了这番话,都有可能拿着锄头找你拼命,更何况还是堂堂主帅,还是在众人面前被骂。

换成是你,你能忍受的了?傅潜可以这样回答:我能。

不但脸皮厚,而且没有羞耻心。即使被骂,也能做到脸不红心不跳,着实无法让人用语言表达。

面对着怒气冲冲的众多将领,傅潜说出了这样一番话:贼势如此,吾与之角,适挫吾锐气尔。

在傅潜的思维中,应该存在着这样一个意识,敌人兵太多,咱们打不过,保存实力、坚守不出才是上策。敌人抢粮随他们去,敌人杀人权当没看见,敌人叫骂就当是噪音。总之,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这里插一句,对于眼皮底下辽兵的举动,傅潜一点办法也没有。

得了,啥也不说了!

范延召泄气了。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请缨自带三万人马出城决战,生死不计,傅潜只要老老实实的在城中呆着即可。

可傅潜仍是不答应,在范延召再三请求下最终答应给一万人马(然不得已,分骑八千、步二千付廷召等)。

一万人?恐怕都经不起辽国军团一个大规模的来回冲锋。

范延召毫无犹豫的答应了,一万就一万!

明知是飞蛾扑火,也亮出了手中的战刀。他这样的举动只是为了证明在宋境是容不得任何敌人来肆意撒野的,脚下的土地,宋境的子民,用我等的一腔热血来守护!

和范延召想法一致的还有康保裔。

康保裔的祖父、父亲都是骁勇善战的勇将,继承家风,康保裔也成为了守护边境上的一名将领,因其战功卓著,升为都部署(代、并州都部署)。

主将懦弱,不敢出城击敌,又拿不出什么办法。这样的主帅自然让人痛恨。

脾气暴躁的范延召带着他仅有的一万人马开始了行动,当然,作为将领,范延召并不是没有头脑、四肢发达的草莽大汉,自己多少斤两他还是能掂量清楚的。

主将(傅潜)是指望不上了,只能寄希望于康保裔。于是写信给康保裔,希望他出兵和自己两面夹击辽军。信的内容大概就是:我(范延召)吸引敌人火气,你(康保裔)扰乱后方,最好能烧掉敌方粮食,这样辽军就不得不退兵。<


状态提示:第74章 边境冲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