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到郭威反叛的消息时,刘承祐震怒了。
皇帝愤怒需要发泄,更需要找一个出气筒。这个出气筒就是郭威的远房亲戚们。
于是刘承祐下令,把和郭威粘亲的柴氏也一同杀掉。(婴孺无免者!)
刘承祐,你手段真是够狠啊!
杀完这批人并不能解决问题,毕竟一大帮叛军正在外边转悠呢!
到了这个地步,不打是不行了。刘承祐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商讨如何平叛的问题。
这时杀戮的后果便显现出来了。凡能当大任,有才能的将领都已经被杀得七零八落,剩下的大多是些平庸之辈,会打仗的将领也因心灰意冷,不愿去领兵杀敌。
刘承祐脸色铁青的坐在宝座上,指着下面噤若寒蝉的臣子们,怒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正当需要你们效力之时,你们全他娘的成了废物!”
骂固然解气,可骂完之后仍然需要寻找解决的方法。
就在一片沉默之际,自认为胸有韬略的阎晋卿提出了一条计策。他认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皇帝亲征必能一举击败叛军。
阎晋卿如此有把握并非没有依据。首先,若把后汉的禁军、守卫军再加上京城里乱七杂八的军队组合在一起,人数是叛军的三倍,足有一战之力;再者皇帝一旦亲征,士气必定大受鼓舞,将士也定会奋勇杀敌。在此期间还需皇帝下达一条“进京勤王”的指令,令京城周围的节度使们火速驰援。一旦对反军形成包围之势,那郭威就成为了瓮中之鳖,插翅也难逃了。
这个计策一提出,立即被皇帝采纳了(也可能没有更好的提议。)
阎晋卿何许人也?一介书生耳。不懂兵,不知兵,却谈论兵国之大事,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如果刘承祐坚守城池,等待各地援军的到来,那么这场战争的胜负难料。可是他偏偏没有这么做,而是放弃坚守城池,去城外和郭威决战。
对郭威而言,时间是最大的劣势。他这次起兵并不光彩,多拖一分便多一分的危险。
可是刘承祐没有让他久等。很快有消息传来,皇帝要御驾亲征了!
听到这个消息,郭威高兴的手舞足蹈。速战速决才是他最想要的。
来吧!杀他个天翻地覆!
12月17日,郭威的叛军和后汉的军队相遇刘子坡。
两路大军开始了厮杀,这次的决战对双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战。
郭威带领着叛军到达刘子坡,他并没有后汉军队想象中的踌躇,也没有战前鼓舞士气之类的话语,而是在第一时间发起了进攻。
这次冲锋,郭威亲力亲为,以46岁的年龄拿着刀剑冲在队伍的最前面。
看来郭威是真的要玩命了!
事实证明,一场战争胜利的关键不在于军队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将领的指挥和士兵的斗志。郭威果真有名将之风。他在厮杀之余竟然还有时间观察后汉军队的动向。当他敏锐地发现敌军右翼薄弱时,旋即指挥大军猛攻刘承祐的的右翼军。这一招十分厉害,刘承祐的军队很快便抵挡不住。
这时刘承祐军事白痴的水平就体现了出来。他不断给前线作战的将士们下达错误的命令,造成前线的将士大批阵亡。战争的局势很快由局部溃败转向全面溃败。
此时的刘承祐终于领教到了郭威的厉害,眼看自己就要全军覆没,刘承祐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逃跑。他放弃了为他浴血奋战的无数将士,带着几百亲信悄悄的从后方向开封城逃去。
开封城高粮多,估计支持两三个月不成问题。等各地的节度使们到来之后,再图反攻也不迟。这是刘承祐目前想到的唯一对策。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当刘承祐到达开封城下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守大门的刘铢拒不开门。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下属。这话我以前不信,但是现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之下,我信了。
此时的刘承祐恐怕郁闷到快要吐血的地步了。如果给把刀,我相信他一定会毫不留情的宰了刘铢。
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刘承祐没办法,只得放下皇帝的架子,从讲民族大义到拉家常,攀关系(和刘承祐确实有些近亲关系),用尽各种办法劝说刘铢打开城门。
可刘铢就是横竖一条心,死活不开城门。
“给你开城门,我都得陪着你一起死。”
门进不去,接着逃吧!狼狈不堪的刘承祐只好带着这几百残兵败将继续北撤。当他们逃亡(文献记载称巡幸)到赵村时,刘承祐被近臣郭允明给一刀杀了(估计是打算向郭威邀功)。
对了,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介绍一位跑龙套的演员,他就是刘赟。这位仁兄奉家父的命令从山西出发打算接应败退的刘承祐,结果在半路上出了意外事故,被人给抹了脖子。
这死的可真有些糊涂啊!
事后虽然有人承认这件事是误会产生的,但刘赟的父亲刘崇显然不相信这套说辞。在他看来定是有人有意为之,最大的凶手就是郭威派人下的黑手。
刘崇是个无理搅三分的人。没事的时候他都能给你找出事来,更何况儿子死的这样不明不白。于是他将这笔帐记在了郭威的头上。
可以说这次的“意外事故”为之后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埋下了伏笔。
刘承祐幼年登基,无德无谋。朝廷内政纷乱之际又自断臂膀,斩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