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玄幻奇幻>诸天万界任务榜>61攻取荆南

隆兴二年五月,朝廷在大周全境推出了专榷制度,大宗商品全部进行国家专卖。

茶、盐、酒是其中最大的三项,凡是没有得到国家许可,走私、贩卖这些专卖品的,一旦超过一定数额,就要杀头抄家。

这几样超大利润的产业收归国有之后,国家财税简直是翻着筋斗上升,一个季度的收入就能超过过去一年的。

靠着农业税支撑国家财政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叶长庚一边积极备战,一边大力发展商业。他和张洪范一起,制定出了很多鼓励外贸的政策。

国家垄断了大宗商品,以此谋取高额的垄断利润。本国的商人怎么办?可以让他们去周边各国做外贸生意!

除了粮食、铁器、铜器、金银等少数商品外,其他诸如瓷器、丝织品、酒、茶等等,只要是贩卖到国外的,不管走水路、海路还是陆路,统统由国家返还一半的商税。

虽然茶叶在国内是国家专卖,但大周不是传统的产茶区,政府鼓励商人大量造船,走海路到南方收购茶叶,然后北上,再将茶叶转手卖给契丹,以此赚取差价。

这种价格优势,和国内的经商环境,必然逼迫商人们向外扩张,挤占周边国家,包括北汉和契丹的市场。

随着商贸的发展,大周的中央政府,会越来越有钱,禁军的装备、后勤保障也会稳步提高,战斗力会持续得到增强。

等到隆兴三年二月,叶长庚终于决定动手了!

他让大将王全斌带五万禁军北上,同时下令符彦卿帅天雄军主力进逼幽云。

两支大军没有固定目标,也绝不去打攻坚战,而是分成多股部队,在燕云地区和太原附近的农业区进行持续的骚扰。全力破坏敌人的春播工作,并顺便劫掠人口。

叶长庚给两位统帅下的密旨,要求他们务必调动北汉和契丹军队四处灭火,使得他们疲于奔命,无力集结大军南下。

说白了,就是让军队进入敌占区烧杀抢掠,破坏人家的生产工作。

北汉和契丹这两块骨头都不太好啃,尤其是契丹,骑兵战斗力爆表。纵观历史,以南伐北,几乎没有过成功的先例。那叶长庚为什么还要出兵北上呢?

因为,他已经决定开始攻打荆湖了!

荆湖在南,契丹在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仔细分析,两者还真有关联。

论经济实力,南方强于北方;论军事实力,北方强于南方。

大周综合实力是最强的,但地理位置却不太好,处于四战之地。

它的西北是西夏,北边有北汉和契丹,西南是巴蜀,荆湖,南边的南唐和大周划江而治。

历史经验已经无数次的证明,只要南边的国家一挨打,肯定会向北汉请援,北汉和契丹穿一条裤子,又一定会趁机出兵捡便宜。

与其等到他们搞完了春播,再出来骚扰大周的北方边境,还不如主动出击,将他们牵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以内。

两线作战,不是叶长庚发疯,而是一种从现实情况出发的军事策略。

大周的军队都是职业军人,完全脱产的士兵,一年四季,他们想打就能打。而北边的契丹和北汉都不行!

先说契丹,他们是游牧民族,春季要迁徙,要放牧,在这个时段很难集结起大军。但契丹的粮食生产大部分靠幽云地区的汉人,他们又不得不应对大周四处破坏生产的军队。

大周不去攻打敌人的军事要塞和主要城市,而是抢劫,这就有效的调动了敌军。

契丹为了保住粮食基地,必然疲于奔命。而北汉作为契丹的门下走狗,也不得不跟着出兵。北汉能称为重镇的,就只一个太原,他们国小民疲,国力本来就弱,身上还躺着个契丹不断的吸血,只要经过春季这一场战乱,肯定得连续修养生息,一两年内,绝无实力再次南侵。北汉不能抽兵南下,契丹就更不会了。契丹民族对现有国土比较满意,保住幽云是他们的底线。这一时期,皇族和后族的矛盾很严重,契丹上层,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内耗上。

打仗这个事情,除开一些偶然因素,其实是可以进行精确计算和推演的。

《孙子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张洪范和叶长庚,在算计人这方面,都是高手中的高手。

整个北方的战争剧本,基本都在按照他们的设计上演。

三月末,叶长庚得到情报,确认契丹和北汉无力南下,立刻就下令给李重进,强取荆南和武平。另外又传令给驻军凤州的刘光义,沿利州南下,摆出全力进攻巴蜀的态势,吸引西川大军屯兵到剑门,不给后蜀支援荆湖的机会。

与此同时,他又给南唐国主李煜致书,让他严守疆界,如果敢擅自出兵帮助荆湖,大周下一个就去打南唐。

李煜现在才二十多岁,去年刚当上皇帝。他这人比他爹李璟还要文青,胆子小的一塌糊涂,登基没多久,就上表给柴宗训,主动要求纳贡称臣,奉大周为正统。

一句话,李煜只想关起门做他的文青皇帝,只要大周不出兵打他,让他干嘛他就干嘛。

这一套组合拳,彻底断了荆湖的所有外援。以他们的实力,肯定无法抵挡五万大周禁军!

荆湖地区不能叫做国家,它只有数州之地,最大的军阀有两个,武平的高继冲,湖南的周行逢。

周行逢的官职是湖南节度使。


状态提示:61攻取荆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