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青春校园>夏若如诗一>19.第二章:大周村
布擦一下。北边设有一个简单的草棚,有帘布遮挡,当作澡堂子。

周湘秋整理出脏乱的衣服,堆在一块,取出大盆、板凳、搓板、皂角,一件一件开始搓洗。

蝉鸣,微风吹来,还挺舒服,惬意的。

不知不觉她弯起了嘴角,哼着小调。泼水,拧干,掏水,涮洗,晾晒好衣服,水珠顺着线条落下,很快消失在地面。打扫一遍院子,规整好用过的物品。

她跑到面盆前,见到面团已经发的很大,上面有几处蜂窝。快速的揉团,做形状,装锅生火舀水,动作麻利熟练。

锅里有剩下的绿豆,短时间熬不烂,蒸馒头时的火头就正合适。木柴阿爹早就放好,直接用就行,连点柴用的干草干树叶子都有一些。

等开了锅,周湘秋换成小火,用木棍把灶里面的火分散开来,让锅底部均匀受热,不至于糊掉。掀开锅盖,把勺子穿过竹屉搅拌几下,不让豆子粘锅。

不一会豆面的香气沿着缝隙飘出来,勾的周姑娘都有些饿。找出一个小碟子,又闷了会后,揭开锅盖,有些烫,晾晾。把里面的竹屉取出,打开小盖,一阵白色的热气迎面扑来。

大锅里的汤焖焖才好喝,又烂又糯。重新扣上锅盖,等爹爹回来时,再打开。捡了几块松软的绿豆糕,放入小碟,出门去,虚虚掩住大门,一来这里没有偷东西的,二来孙大娘家就在隔壁,有什么情况一打眼就能看见。

来到屋门前,喊道:“阿婆,湘秋来了。”声音挺大的,因为孙大娘年纪大,有些耳背,阿婆比父亲的年纪大得多,因为辈分,周老头唤她一声孙嫂子。阿婆阿公在这里是统一的称呼,泛指年纪在五六十的老人们。

一个苍老慈祥的声音从屋内传来,不复当年的中气十足,周湘秋笑吟吟的推门进来。“婆婆昨夜睡得可还好?”屋子里没有开窗,有些昏暗,走到窗前支开窗户。“今个做了绿豆糕,拿来让您老人家尝尝。”

屋子里很简单,最显眼的就是那大炕,除外就只有一个小桌一把椅子,再无别物。有光照进来,打在端坐椅子上的妇人身上。把小碟放到桌子上,周姑娘拿起一块糕点放到婆婆手中。

那是一双干过农活的手,苍老布满深深的纹理,粗糙暗黄到发褐色,瘦如枯柴,干硬,有明显凸起的血管。嘴里的牙齿稀稀疏疏,咀嚼时,嘴唇四周有深密的褶子。脸上的皱纹与花白的头发昭示着老人走过的岁月。

孙大娘身穿不太干净的青布袄裤,头上没有首饰,只包着一块灰漆漆的毛巾。眼中带着淡淡的浑浊,老花眼看不真切。周湘秋长什么样子,也看不太清。在记忆中,眼前的少女还是几年前那个勤快水灵的小姑娘。

“好好,湘秋怎么又来给我这个老婆子送吃的。”孙大娘嘴角挂着笑意,声音温和无力。“你爹爹又下地去了”周姑娘起身找出一个大碗,倒了些凉开水,放到婆婆面前的桌子上,老人吃的很慢,一块糕点还没吃完。

“地里的草还没除完。喝点水。”

婆婆端起碗,一口一口得喝,很有规律,吞咽的声音很大。周湘秋静静的注视着她,“好吃,谁要是娶了咱家湘秋,可有福气喽……”老人说完好似想起什么过往事,神色暗淡下来。

孙大娘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已经离家十多年。她就一个儿子,名叫周达。老伴去的早,十年前村里的人都走的差不多,周达让母亲与他一起走,可是大周村是她的根,她舍不得家乡更舍不得她早走的老伴。婆婆要守在故乡与老头子的身边。

“小达这孩子,如今在外面也娶亲了吧。不知道有没有孩子,是孙子还是孙女,不管是什么,都好,都好。”老人喃喃自语,语气轻而忧,“这辈子还能看一眼就好了。”

周姑娘只能温言安慰老人,“大娘,他们会回来看你的,周大哥是什么品性得人,你是他娘亲,不清楚吗?”老人听到周湘秋的话有了些精神,“达子这孩子从小就孝顺……”婆婆唠唠叨叨了一会,都是周达小时候的事。

有念想有盼望,老人家就有支柱,如果没了希望说不定身体就坚持不住了。周姑娘静静听着,没有打断老人的回忆,等到她有些说累了,周姑娘忙接口道:“婆婆有什么脏衣服吗?”

“我一个老婆子,还老洗什么衣物。将就着穿,自己又不是不能洗,还没老到不能动的地步。不用麻烦,每天什么都不做,正好这些个家务活,权当锻炼身体。”孙大娘拒绝的干脆,又有恰当理由。

从婆婆家离开时,太阳已经高高挂起,日头足的很,大周村里静悄悄的,蝉可能是不怕热,还在死命的鸣叫。周姑娘回到家,先去厨房看了看,绿豆糕还是温的。温度越升越高,爹爹也快回来,现在做好饭,晾着正好,回来吃不烫。

利落的活了面,在外面的小灶,烙了博饼。用棉布裹好,防干裂。放到屋里的桌子上晾着。等阿爹挖了野菜回来后,再熬个汤就行。

院子里依旧沉寂,没有说话声与推门声。周湘秋心中想到,怎么还没回来。来到外面,踮起脚向东头眺望,仍然没有看到人影。

爹爹说过中午要回来的,走时也没有拿午饭,只能说明遇到事了,耽误了回来的时间。周姑娘没有犹豫,收拾好包袱,关上门,落锁。向东走去。


状态提示:19.第二章:大周村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