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明血裔>第八百七十五章 联军

程孝廉在京城之中听闻了孔毓昱说服失利的消息倒是不怎么意外,毕竟那可是传承千年的衍圣公府,就算是许以高位也不可能站出来公然支持一个前途未明的朝廷。

毕竟周朝和满清的讨伪明檄文已经传发天下,他们怕是也知道大明所面临的困境,是以绝对不会公然表态。

而这个时候顾炎武碰巧进京与程孝廉商讨书院分院之事,听到了此事便以私人名义给孔府写了一封书信。

信中大体的意思便是当初为了保全祖宗传承迫不得已从贼天下读书人皆可认同,如今大明天下即将光复还不肯出头为天下读书人做表率,难道孔圣人的传承仅仅是记在那些书籍、塑像上面了么?

只是信件递出之后石沉大海,孔府根本就没有回信的痕迹,顾炎武也只能自嘲自己是个痴人罢了。

要说对孔府有多少尊重,程孝廉可是没什么印象,顶多是后世听过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那些疯狂的人们把孔庙砸的七零八碎,许多古籍和塑像全被被销毁,当时只是觉得有些惋惜,毕竟传承了几千年的东西毁于一旦,只是如今接连出了这样的事情,连最后一丝同情也抹去了。

别人不懂程孝廉可是明白,天下确实该弘扬礼义仁智信这些优秀的品德,但是用孔府作为标杆确实没什么必要,毕竟孔府门人并非以身效法,根本没有领头人的意思,倒是适合维护封建朝廷的统治,但是程孝廉根本就没打算坚持一直走下去这条路,毕竟人家都走上了发展资本的道路,程孝廉也不敢保证自己一直这么敬业,万一有一日觉得该享受生活了,大明又会回到大清的路子上去。

他正在慢慢改变身边人的思想,希望能够把明朝末年那股子资本主义萌芽的火焰接下去,到时候水到渠成,他或者他的后代功成身退,做个英国皇室那样世袭的样子货也凑合。

在孔毓圻心中自认为不可或缺的地位已经在程孝廉心中出现了偏差,怕是孔毓圻万万没有想到的。

而因为孔毓昱的失利,袁宗皓也顺势发动攻势,与周朝的军伍在山东开始了激战。

这个时候满清可没有着急进军,他们可是吃过大亏的人,自然不肯为他人作嫁衣裳,若是他们一股脑进军把明朝的兵力全都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岂不是让周朝在身后捡了个便宜?

在满清的大多数人看来,他们更加厌恶吴三桂,总归来讲这江山是他们打着给明朝复仇的旗号抢回来的,最后又把明朝的后裔杀得干干净净,对明朝根本就没什么恨意,两国交战顶多也就是国与国之间的恩怨,但是和周朝可不同了,吴三桂可是他们满清的奴才。

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更加厌恶吴三桂建立的周朝,这种性格倒也不怎么奇怪,以至于后世发展成了宁与友邦,不与家奴。

但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爱恨只有利益,如今为了利益他们要与周朝联合,不过也不能阻止他们其中的将领对于周朝的厌恶之情,明着与周朝作对不成,暗着消磨他们的实力也是好的。

若是周朝能够和大明打个两败俱伤那是最好的,到时候他们一举收复天下,也省的麻烦了。在这种心态下,图海的大军进军缓慢,在大明与周朝交锋的时候,他们刚刚走到永平府,也就是后世的秦皇岛,甚至还因为大雪等原因每日行军不过二十里。

当然他们绝不会坐视明朝吞并周朝,一旦明朝在山东的战事取得胜利,他们立刻就会加快步伐,到时候明朝军伍兵临周朝都城之下,周朝必定倾国之力与明朝交锋,他们就可以捡个便宜了。

这种战略确实没有什么问题,周朝与清朝本就不是一个国家,两支军伍要是能一条心才奇怪了。

而这个时候更加严峻的情况摆在了周朝的军伍面前,胡国柱因为回朝述职带走了他的大军,现在山东的大军是当初胡国柱的预备军伍,也就是为了防止胡国柱损失惨重而给他准备随时补充兵力的军伍,带兵的是周朝的大将高大节。

当初高大节倒是在鄂中与孟轲对阵过,此人作战凶狠,但是面对这个局面也是深感无奈。

说好的两家一起动手,到如今满清那边根本没有动手的意思,这还不算,胡国柱回京述职带走了他的精锐军伍不说,到现在也没有回来的消息,对高大节来说这种情况就是不光外人要坑你,连自己人都要坑你了。

在明朝进军的那两日,他连发三道八百里加急奏折给朝廷,要求朝廷火速派人支援,只是现在朝廷上面也是乱成一团了,根本无暇顾及他。

其中争论的焦点便是要不要守卫山东,坚持撤军的大臣认为,满清到现在还抱着坐山观虎斗的想法,不如就把大军撤回山东,到时候满清肯定坐不住要进军,那样他们势力未受损失,明朝的军伍一旦把主力压到满清那边,他们这边会轻松很多,甚至收复山东都有可能。

而坚持坚守的认为,山东好不容易才占到手中,况且山东也算得上中原产粮大省,只要挺过了这半年,对于周朝的国库又是一次不小的补充,再加上山东军民如今在讨伪明檄文的影响下对明朝的观感并不是特别好,若是打起来民心还是在自己这边的,若是放弃了山东,民心也就跟着丢了,到时候再想收复人心可就没这么容易了。

两派人马各说各的理,吴世璠哪里能够做出决断来,最后还是把目光盯在了夏国相的身上:“夏大人,你说此事该怎么办?”

状态提示:第八百七十五章 联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