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青春校园>绿筱媚青涟>第20章:约看舞蹈演出
。蒋总,您喜欢哪个舞蹈?”

“我喜欢那个吴欢编导,由方光和朱洁静表演的《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最后那一句背景台词好像是仓央嘉措的一首情诗。”

“你说那句——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是吧?”

“对,就是这句。很多女孩子都很喜欢仓央嘉措的情诗。他那首《十诫》也是很有名,好像原诗是这样说的: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没想到蒋总也是这么多愁善感啊,喜欢小姑娘们喜欢的情诗。那首《见与不见》应该更有韵味: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不舍不弃;来我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喜欢。”

“古人以诗明志以歌抒怀,古代的情诗和现在的流行歌曲是一个功用,现在很多人不唱诗歌而改去ktv歌也是一种情志的表达。现代娱乐业发达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说明更多的人脱离了辛苦的劳作而上升到了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

“人精神层面的追求和辛苦的劳作应该是不分家的吧,像我们的《诗经》中除了反应祭祖与宴会的主题外,其他更多主题都是底层劳动人民的创作结晶吧,只是后期被采诗官到民间收集后统筹编纂在了一起而已。”

“苏筱,你说的对,越是普罗大众更有表达情志的需求,因为他们离真实的生活更接近,所以情感才表达得更贴切充分。”

“嗯,仓央嘉措的情诗之所以受大家这么喜欢,也是因为对爱情的向往和对修行的向往是两种不相容的追求,这种纠结的痛苦矛盾在作为修行的他的身上真实地呈现了出来,他借由情诗把内心的纠结充分表达了出来,这份情谊是真切的,所以才这么打动人。”

“作为六世□□,的确不应该再有世俗□□。”

“仓央嘉措的世俗家中信奉宁玛派佛教,俗称红教,但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所属的格鲁派佛教,俗称黄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14年的乡村生活,使他有了大量尘世生活经历及他本人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他诗的灵感。而黄教这种清规戒律,仓央嘉措又必须遵守顺从。这种内在□□与外在体制的巨大冲突,才让他如此的苦闷。”

“那个舞蹈的开始是六世□□坐在地上静修自观,结尾仍回归到六世□□坐在静修自观。和那个《漫慢》的那颗水滴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倒是。只不过……”

“只不过什么?”

“两者表达的主旨不同,那个《漫慢》要表达的是自我与自由的单向向往,而这个舞蹈要表达的是内在两种向往的冲突。”

“看来你对《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的理解也很深刻啊!”

“仓央嘉措有一首诗,应该就是和这个舞蹈对应的,或者说这个舞蹈的创作可能是源于那首诗。”

“那首诗?”

“美人不是母胎生,应是桃花树长成,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比汝尚多情。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目前,若将此心以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结尽同心缔尽缘,此生虽短意缠绵,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不观生灭与无常,但逐轮回向死亡,绝顶聪明矜世智,叹他于此总茫茫。山头野马性难驯,机陷犹堪制彼身,自叹神通空具足,不能调伏枕边人。欲倚绿窗伴卿卿,颇悔今生误道行。有心持钵丛林去,又负美人一片情。静坐修观法眼开,祈求三宝降灵台,观中诸圣何曾见?不请情人却自来。入山投谒得道僧,求教上师说因明。争奈相思无拘检,意马心猿到卿卿。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我只知道这句,没想到前面还有这么长的诗。传说仓央嘉措只活了23岁,听这首诗来看,估计是修行时走火入魔了。”

“据说修行的人,开始必须由高僧带着的,要不然很容易走火入魔。你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人的内心向往与矛盾冲突如果超过其心智可以承载的度,的确容易疯魔掉。”

“那苏筱,你呢?”

“我?我怎么了?”

“你的内心向往是什么?”

“呵呵,容我三思一下再回答蒋总。”

“这个还要三思?内心向往不应该是呼之欲出的嘛!”

“当然,三思的不是内容,而是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愿闻其详。”

“嗯,比如说一个人在看夕阳余晖,不三思的表达就是:窝草,这么多鸟,真好看,真tm太好看了。而三思后的表达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蒋莱听了苏筱说的,被啤酒呛到差点噗出来,大声笑道:“苏筱,你太幽默了


状态提示:第20章:约看舞蹈演出--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