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休息,姜晓洛出了机关大院,逛到附近的一家通信器材商店,挑了半天,买了一台中文寻呼机。这是在从教导队回来的路上他就决定的,骆雨儿从安陵回来后就买了一台。姜晓洛不太习惯用这种新玩意儿,他更喜欢直接通话,但有时候直接打电话给骆雨儿,她又不在,让他的心里总是有些不舒服和不安,最终还是决定买一个好随时联系。近来,姜晓洛感觉骆雨儿有些变了,这让他很紧张,心里总是不由自主地冒出许多莫名的担忧。
寻呼机,也被称为bb机、bp机,是一种利用无线信号单向传递信息的通信设备。1983年,上海开通了中国第一家寻呼台,寻呼机由此进入中国;1998年全国寻呼机用户突破6000万,达到顶峰。这之后,随着手机的出现,寻呼机的局限性突显,进入21世纪,寻呼机用户开始下滑,终至2005年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寻呼机和后来普及的手机,曾经和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相互交流和处世方式。人们在享受更快便捷、更高效率的工作、生活的同时,这种可时时联结的沟通方式也让自己更多地暴露在公开场合和他人的面前;人们在拥有这些现代科技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被这些即时通信的手段束缚了——“你在哪里?”、“你在干什么?”,这些看似礼貌的问候,渐渐地演变成对对方的一种反问,其中的用意也有了一种言不由衷的怀疑。人们之间的诚信体制也从这些通信工具开始受到威胁,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的处世价值,此待后言。
姜晓洛也在其中。自从有了寻呼机,他会时不时地给骆雨儿发条信息,除了“我想你!”、“我爱你!”之外,更多的是“你在哪里?”、“你在做什么?”,一开始骆雨儿还及时地回复,但慢慢地,他再发,她回复的越来越少,有时候一天都不回复一条。这让姜晓洛很生气,越生气就越胡思乱想,他甚至已经有了一种想法——她有情况了,一种深深的不安缠绕在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天是周日,姜晓洛出了门。他要去教导队找骆雨儿,这次他没有告诉她要去。换了三四趟车,到教导队已是中午,他没有直接去找她,而是走到马路对面的小卖部,在那里等着——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等,但腿脚不由他,他的心里有一种预感,会发生一些他不愿意看到的情节。
坐在小卖部里,通过窗户能够看到教导队的大门。姜晓洛就这样傻傻地待着、等着,不为别的,好像就是在确认什么——他知道自己想看到什么,不想看到什么,但他已经有了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他一定会看到什么。
过了中午,姜晓洛还在等着。大门口时不时地有人进出,但始终没有骆雨儿的身影。即使是这样,他还是忐忑不安的,似乎有一种肯定的预感——他一定能够看到她。
他最终看到了她。一辆自行车从村子里的小路驶过小卖部,一个男的骑着,后面坐着一个女的——骆雨儿,她的双手搂着那个男人的腰,脸紧紧地贴着他的后背……望着骆雨儿的背影,姜晓洛的双眼湿了……
“啪”的一声。骆雨儿用手捂着自己的脸颊,盯着姜晓洛,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胸部剧烈地起伏,欲言又止。借着楼里透出来的灯光,姜晓洛看到了她的眼神,带着一点委屈,也有一种不易察觉的坚定。
看着骆雨儿转身离开的背影,姜晓洛知道,他和她的故事结束了。
回到宿舍,姜晓洛坐在床上,面前放着空技院的毕业纪念册。
时间回到5个月前,安陵。姜晓洛在宿舍里收拾行李,明天就要离开了。白炽灯下,骆雨儿坐在床边,正在给他整理衣物。浓烈的幸福萦绕在姜晓洛的心头,他仿佛看到了不久后的一天,她就像现在这样,给准备出门的他收拾行李,一遍又一遍地叮嘱他在外多注意身体,不要累着。她的语气、眼神,就是一个贤惠的妻子。
姜晓洛坐到骆雨儿的身边,轻轻地搂住了她,她把头靠在他的肩头。
“把纪念册给我!”骆雨儿瞅着姜晓洛,面若桃花。
“噢!”
姜晓洛从行李箱里拿出纪念册,里面已经贴上了每个同学的生活照,还有他们的临别赠言。最后一页还是空白,那是留给骆雨儿的,她一直没有写,原来她在等着这一刻呢!
骆雨儿把纪念册翻到最后一页,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张照片,从床头的桌子上拿起笔开始在纪念册上写。姜晓洛凑过身想偷看,被她一把推开。他故作失望地耸耸肩,出门去上洗手间。回到房间,骆雨儿已经走了,姜晓洛迫不及待地拿起纪念册,翻到了最后一页。
照片中,骆雨儿穿着一件红色的大衣,站在雪中的校园里——周围一片白色的世界,地上、树上、窗台上都是白白的雪……骆雨儿微微地抬着头,一只手搭在身边的雪松上轻轻地摇着……片片雪花落下来,落在她的秀发上,可爱、青春、动人。
姜晓洛摇着头笑了笑,目光落在了骆雨儿的赠言上。
“老公!很高兴能够和你相识、相遇、相知、相爱。我爱你!我会一直抓住你,你永远逃不出我的手心!爱你!爱你!你的老婆,骆雨儿。1998年6月15日。”
望着骆雨儿的真情表白,姜晓洛的眼睛有些湿润,满满的幸福从心中升起……
窗外,没有月光,只有不远处的大楼里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