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风雨大宋>第134章 表功

郑戬从并州经忻州,过岢岚军,前往麟府路巡视。虽然与党项议和,但两国交界的国境不明,党项人不断侵耕,年年都有纠纷。作为河东路经略使,必然是要巡视一番的。

到了保德军,郑戬没有渡河去府州,而是折向北,先到火山军看一看。杜中宵在这里一年,人户翻番,钱粮增加的更多,治绩卓著。不亲自看看,郑戬难以相信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得了消息,杜中宵带着属下官员,到与保德军的边境迎候。

到了中午时分,迎到郑戬大队人马,行礼如仪,杜中宵陪着郑戬一路北行。

看着停在路边避让的运货大车,郑戬对杜中宵道:“这一路走来,惟有过了保德军向北这一段的路最好,可以行大车。其他路段,只能人背肩扛,牲畜驮运,道路着实不堪。”

杜中宵道:“这一段路,是去年冬天下官跟保德军商议,一起建起来的。路面夯实,路的中间高两边低,雨天不积雨水。两军军民一起出工,费了不少钱粮。”

郑戬微笑道:“听保德军说,火山军给了他们不少钱粮,才肯修路。我着他们修到岢岚军去,便就不肯。如果一直到并州都是这种大路,麟府路这里就能省不少钱粮。”

杜中宵连连点头:“下官听过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路修起来,各地互通有无,沿途的百姓都能得好处。麟府路大军过万,河东路二十州供粮,岁费钱过百万贯,尤自不足。如果修起路来,使用大车运粮草,便能节省许多。修路动用的人力,并不会比转运粮草的人力多,可说百利而无害。”

郑戬点了点头:“你说的不错,可经略司和沿途各州县,委实拿不出这么多来,需从长计议。还有路上行的大车,也只有你这里见到,想必价钱不菲。”

“贵肯定是贵的,不过跟人扛肩背比起来,还是划算。一年百万贯,能买无数大车。”

麟府路驻禁军一万余人,岁费粮数十万石,草过百万束,运费惊人。仅仅是粮草运费,麟州和府州一年就要一两百万贯,那里的兵纯粹是用钱堆起来的。这些钱能修多少路,买多少大车?只要一算账,就知道该怎么做。不过对于地方来说,粮草收于百姓,让他们自己搬运,干线上的运输,是朝廷和经略司组织。而修路则要地方出人出钱粮,很少有州县能够组织得起来,非要经略司统一组织不可。

郑戬也知道这个道理,不过这种大计,要朝廷下旨,特别拨钱。如果自己冒然去做,摊子铺开突然调走了,事情就会半途而废。他还要看一看,有了充足的证据,能够说服朝廷,才好动手。

天近傍晚,一行人进了火山军城。郑戬看着街道上来往的行人,对杜中宵道:“我听人讲,现在火山军最热闹的地方是营田务,没想到军城里还这么热闹。”

杜中宵道:“相公,商人从火山军贩运货物,还是要走这里。再者,城外有到河对岸的渡口,行商众多。虽然比不得营田务,这处军城还是比以前热闹得多。”

郑戬点了点头,在杜中宵的陪伴下,进了衙门。

当天夜里,火山军文武官员为郑戬接风,一夜无话,第二日起身前往营田务。

黄河穿行在群山之间,道路依着黄河,路途枯躁乏味。过了雄勇寨,河谷才开始宽阔起来。又走十余里,谷地的山坡丘陵消失,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河边的谷地上,麦浪金黄,如同大海一般。

郑戬见了,赞一声好:“一年时间,便开垦了如此多的田出来,着实难得!知军,今年营田务的麦子可收多石?能不能供应本地驻军?”

杜中宵道:“回相公,去年军民在河边一共垦地五百余顷,亩收两石,能收差不多十万石。火山军加上唐龙镇,驻军不足四千人,粮草是尽够用的。”

郑戬连连点头:“能收到十万石么?河东地瘠民贫,好多地方可产不了两石粮。”

杜中宵道:“营田务开的田,都在黄河滩地上,多年淤积,都是好地,而且不缺水灌溉,一亩两石还是收得了的。若是向东民户自家开的田,不能浇灌,就未必有了。”

一亩两三百斤麦子,这个年代缺少肥料,基本就是如此了。这里的土地是黄河淤积而成,比一般的地方肥沃,平均起来能有两石多一些。杜中宵选了地块测过产量,大约亩产两石半左右。

前世的记忆中,麦田成熟的时候好似黄色的海洋,地里的麦苗密密麻麻。自己真正种起来了,才知道那是肥料不缺密植的结果,这个时候的麦田,走近一看其实非常稀疏。这么稀的麦苗,才能种起来容易管理也容易,甚至收割的时候轻松许多。不然一人一二十亩,是无论如何也种不过来的。

郑戬下马,到麦田边仔细观看,赞不绝口。河东路这里,难的就是沿边驻军。道路不便,向驻军运送粮草代价太高了。并代路还好,那里本是土地肥沃的平原,运送粮草的代价不高。麟府路、火山军和岢岚军就不行了,一两万军队,便就让整个河东路难以招架。特别是麟府路,一万多禁军,就要二十州供应粮草,朝廷还要付出几百万贯的运费。耗钱无数,百姓差役沉重,怨言载道。如果能这样屯田,不用从内地运送粮草,很多难题都应刃而解。

看过了麦苗,郑戬让随从割了一个麦穗,搓出麦粒放在嘴里,慢慢嚼碎,对杜中宵道:“知军,这麦已经干了,都还没有收割么?”

杜中宵


状态提示:第134章 表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