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奇继续演戏,他假装惭愧地说:“是,是,皇上武艺高强,奴才怎么能和您相比呢?”
一看康熙皇帝乐了,高士奇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他大吐一口气。
这次高士奇真动了脑筋,只要显示比皇帝还惨,他心里就平衡了,他还更喜欢高士奇了。因此,过后高士奇出汗了。因为一旦他演戏出了差错,对他就有性命之忧,由此他得到了经验。
“伴君如伴虎。”跟皇帝在一起,争取让他高兴,他一高兴什么事都好办,也许你还得到很多;但他要是不高兴那就难说了。这是高士奇得到的经验之谈。所幸的是,这次他演成功了。
康熙皇帝冲高士奇笑了笑说:“你快去把衣服换了吧,小心感冒了。”
“谢皇上。”高士奇高高兴兴而去。
高士奇假装落入泥坑受了委屈。但是他这一演戏感觉获得很大成功,因为康熙皇帝一脸的怒容得到缓解,而且他感觉他和康熙皇帝的距离更近了。
仅仅从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康熙皇帝的第一次南巡,带上高士奇就可以看出来。
南巡时一路上,高士奇陪伴在康熙皇帝身旁,登泰山,视察黄河,考察风土人情,游览名胜古迹,使得高士奇大为满足。这一路上,康熙皇帝和他纵论历史,吟诗颂辞,谈笑风生,过得十分愉快。
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十分看重人才,高士奇仅仅是康熙皇帝广纳贤才的第一步。
平定三藩后,康熙决定大力建设国家。康熙皇帝渐渐知道,一个国家的崛起,人才是关键。康熙尤其看中对汉族人才的选拔,尤其是有名望的汉族大儒。这是因为随着现在国家实力的一点点强盛起来,而人才与之相比还很缺乏。康熙越发觉得人才的重要。
于是,康熙皇帝决定举办选拔人才的博学鸿儒科。
那么什么是康熙皇帝提倡的博学鸿儒科呢?
这个博学鸿儒科不是康熙发明的,其实博学科的历史在唐朝时就已经开始了,南宋时期也开了一次。距清代也有五百年之久了。
博学科原名叫“博学鸿词科”,康熙给它改了名。一字之差就显出康熙皇帝对考生的尊重,考生的身份就不一样,感受不一样。可见康熙皇帝对考生心理的研究之深。
康熙为什么要实行历史上已经绝迹的博学鸿儒科呢?这得从清初的科举考试说起。那是以考取进士为主,以八股文取士。经过做一些考察,康熙明显地看出来这种科举考试的利弊:对热衷功名的年轻士子固然合适。但是对于明朝的遗老,且拒绝与清朝合作的名儒却行不通。康熙能说出很多这种人的名字:顾炎武,王夫之等。因为他们不参加科举考试,而又身怀绝学,有治国安邦之才,而又不易被国家发现。国家聚集这些人,并且利用这些人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