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杯颁奖典礼结束了,后续影响才刚刚开始。
当传统纸媒还未来得及行动时,众多知名网媒已经在长篇累牍的报道本次的文思杯颁奖典礼了。
“《三重门作家杨洛荣获第一届文思杯作文大赛桂冠!》”—
“《杨洛:大赛冠军只是开始……》”——今日头条
“《路转峰回,杨洛终成最大赢家!》”——搜狐新闻
“《文学天才杨洛放言: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uc浏览器
……
毫无疑问的,杨洛斩获文思杯桂冠这事已经成为时下网络最大的新闻热点,让无数网民为之津津乐道。
本来在网络上再大的风波也能慢慢平静下来。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还没等到这股热潮显现颓势,便又被推波助澜了一番。
原因是杨洛在文思杯大赛中所作的文章被曝光了。
准确来说,被曝光的不只杨洛一人。
文思杯大赛主办方官网,十一位获奖选手复赛、决赛的文章全部被刊登在上面。
身为大赛第一人,杨洛写的文章尤为吸睛。
记实散文《背影》。
古白话文《赤兔之死》。
现代诗歌《寻李白》。
三篇文章一经曝光,但凡观者无不哗然失色!
“卧槽,我感觉杨洛不是天才,而是妖孽!”
“看了这三篇文章莫名心酸,同为十八岁的我至今为止连流水账的作文都写不清不楚,时常被班主任抓去批斗!”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这届文思杯含金量太高,感觉杨洛的水平过一般中学生太多了,根本不在一个位面上。”
“很怀疑杨洛已经被外星人附体!”
“文思杯榜当之无愧,自此,天才之名也再无异议!”
“天不生我杨天才,文道万古如长夜!”
“孔子的棺材板压不住了……”
……
声势滔天!
仿佛瘟疫扩散一般,微博、贴吧、论坛、网站等所有社交平台突然就被“杨洛”两个字给占领了,所有的话题帖子都在讨论他和他的文章。
事情愈演愈烈,到最后就连不少作家学者都纷纷撰文表对此事的看法。
前文说过,自古以来,舆论向来是操控在少部分文化人手中。虽步入现代文明社会,民智开化,网络技术亦展迅猛,一介平民既可操起键盘,指点江山,纵论国事。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各路专家学者教授名人依然手握大部分话语权。
这自然也可以理解,毕竟社会地位摆在那里。
相信“普通人说的话是放屁,名人放的屁是名言。?”这句戏言的出现绝不是出于调侃的目的,而是底层人士有感而的自嘲。
灵魂偷渡客杨洛可能没有意识到,他石破天惊地出现不经意间打破了一个自古以来的规律。但是一部分善于利用舆论借此牟利的文娼却是深刻的意识到了这点。
这个规律就是:舆论操控在少部分地位崇高的人手中,他们是说话的人,而平民百姓则仅仅是他们的扩音器。往往芝麻大的一件事,只要他们愿意,借助群众的力量,也可以闹得天下皆知。
但是——
这个规律现在被杨洛打破了,或者说主次的顺序被颠倒了。百姓们成了说话的人,名人们成了扩音器。
这次杨洛文思杯获奖,文章曝光的风暴就是最好的佐证。
名流们还没有表看法,网络上的节奏已然是铺天盖地,叫人应不暇接。
这种自下而上的感觉真让人不是滋味。
不过事已至此,带不了节奏,只好跟上节奏了。
当然,对杨洛感观极差的名流们不会凑这个热闹。
赞美实在有违本心,批评这个时候更是不能做,没瞧着那小子风头正劲,舆论都一面朝他倒么?
说话的自然是一些对杨洛有好感,至少是无甚么恶感的名人。
而杨洛所作三篇文自是佳作,他们也就只能说些赞美之词,起锦上添花的作用了。
“前些日子,一本《三重门》风靡全国,文坛中便突兀地冒出了个浑不吝的毛头小子,姓杨名洛,时常自诩天才。
知我秉性的朋友都清楚,我是向来不看青春文学的。因我在心里对上下跳窜的杨洛并不以为然,甚至隐隐有种轻视。
但这番极差的印象在今天被扭转了。杨洛文思杯所作三文突然传遍网络,我心中也难免好奇,慕名而观之后不禁拍案叫绝。
我简直无法把将这三篇文章和一个年仅十八岁的高中生联系起来。再三确认为杨洛所作后,心底猛然生出惶恐,华夏出了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天才岂不是要把我们这些前辈拍死在沙滩上了?
呵呵……或许是时候去掉有色眼镜,泡一壶清茶,把《三重门》捧起来,好好读上一读了。”
——作家清砚
“杨洛不仅会写文还会写诗,这个看过他小说《三重门》的读者大概都是知道的。一《沁园春·雪》端的是大气磅礴,豪情万丈,杨洛也以此混了个诗人的头衔。
这里的混自然是调侃。事实上,这《沁园春·雪》在圈子里的评价是极高的。若按我的说法,此乃华夏诗坛十几年未有之佳作。这种诗我是写不出来的,故而极尽推崇杨洛的诗才。
然而杨洛的才情还是出乎我的意料了。沁园春一场大雪尚未消融,一李白狂歌便越文学之脉,穿时空之限,轰然传来,蔚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