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枪虽然难弄,但对我来说也问题不大,不过价格方面可能就要高一些了。方公子也是明白人,火枪这样的兵器一般只有官府那边才有,我如果想要搞到火枪,也是需要上下打点的,就是不知道方公子需要多少支火枪。”
郑子勇并不是真正知道方云买火枪的目的,走私商人一般都不会过问对方的目的,他也是看方云年轻,才多问了一句。
“价格不是问题,但是质量一定要好,我不希望到我得到的火枪只能打上一两枪就炸膛了。还有最好是全都都给我鸟铳,像三眼铳、秘鲁铳的就不要掺杂在里面了。
至于数量吗!说不定,五百支、一千支都行,主要是看郑掌柜能力了。”
刚赚了三万林银子,方云还真不介意价格的问题,但却担心火枪的质量问题,方云可是知道明朝火枪的炸膛率一直居高不下。
当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技术本身的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在制度的问题。
火枪火炮都是军工产业,不用想这样的产业肯定都是官府经营的工坊完成的,官府管理,优点和缺点同样的突出。
一方面因为是政府经营的工坊,资金雄厚,规模庞大,有利于分工和协同合作,很多技术精湛的工匠被集中在一起,对于提高技术水平肯定是比较有利的。
但是缺点也很鲜明,那就是管理非常的粗糙。
原料,制作,生产,出货全由政府自己解决,自产自销,没有一点竞争力,也就是说领导层的那一群人没有一点压力。
领导没有压力,就没有什么心思去鼓励员工创新了,对工匠而言,他们的工作是被强制执行的,不干也得干,拿的又是死工资,别说各种发明奖,提成之类的没有,还经常要遭受领导上司的剥削,他们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从整个明朝官场的情况来说,官府经营的工坊,前期是还是可以的,但是明朝中叶之后,弊就远大于利。
这种制度受个人的影响极大,一旦负责管理制作工坊的官员腐败了,整个工坊都会陷入瘫痪之中。
而在明末时期,官员克扣、倒卖材料的现象已经非常的普遍,材料不足,工匠自然是补贴不起了,为了完成认为,就只能偷工减料,敷衍了事。
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火器质量自然是可想而知了,反倒是私人工坊打造的鸟铳更加靠谱,只不过除了吃了秤砣铁了心要造反之外的人,这年头私人制造火器的工坊实在太少。
如果有门路,方云宁愿话双倍的价钱,买那些性能可靠的火器,也不想要官府制造的破烂货。这也是方云一心想要自己修建火器工坊的原因之一,毕竟求人不如求己。
在大明,一口气要订购几百支火枪的商人可不多见,郑子勇听完方云的话之后,也来了兴趣,军火买卖历来都是最赚钱的买卖之一,其中利润可是大的惊人。方云买的越多,他就能赚的越多。
“质量方面绝对没问题,方公子尽管放心!我可以给你露个底,我提供的火枪不是咱们大明人造的,而是海外佛朗机人制造的。
别看这些海外蛮夷虽然长相丑陋,说话粗鄙,但是他们打造的火枪质量却非常不错,一支枪管至少能打五百发子弹。”郑子勇一脸神秘的说道。
“弗朗机人!”
方云心中一惊,佛郎机人是大明对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称谓,也可说是对所有西方人的称谓。
只不过在明末时期,和大明有接触的西方国家大多数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以及荷兰人,就连澳门不是也被葡萄牙的人给占领了。
郑子勇竟然说他提供的火枪是由佛郎机人制造的,这让方云有些忍不住想知道郑子勇的靠山到底是谁。
在大明,能和佛郎机人打交道的可谓是屈指可数,方云所知的也就两人。
一个就是登莱巡抚孙元化,听说他的手下还有几十个佛郎机人在为他打工;另外一个就是东南沿海的海上霸主郑芝龙。
孙元化显然是不可能倒卖火枪给郑子勇的,郑芝龙就不一样了,他可是什么生意都做,不仅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人的人有接触,甚至还在海上和他们大打出手,并且赢得胜利。
如果郑子勇的幕后大老板是郑芝龙,这且就完全解释的通了,而且郑子勇也姓郑,很有可能是郑氏家族的一员。
“佛郎机人,听闻我们登莱巡抚大人手下就有一批佛郎机人,没想到郑掌柜连佛郎机人都认识,在下佩服之至啊!
既然是佛朗机人制造的,想来质量应该是没有问题了,就是不知道郑掌柜的能够提供多少支火枪,价格怎么样?”
“数量嘛,在扬州府这边还真不多,方公子也清楚,因为各方面的原因,眼下咱们大明的军队很不重视鸟铳之类的火器。扬州府又鲜有仗打,所以我们商行在扬州府的火枪存货并不过,只有三百多一点,而且你又都要鸟铳,那数量就更少,最多只能凑出两百支。”
郑子勇略显尴尬的说道,毕竟牛已经吹出去了,可两百支火器和还不到方云最小要求的一半。
其实这也不改郑子勇,火枪这东西,既然不能吃,又不能和,谁没事会放一大批在仓库里,而且一般军队也只有大规模订购。军队要买火枪,一般都会提前几个月甚至半年就打好招呼。他还是第一次碰到一个商人一次性要这么多的火枪。
“不过方公子尽管放心,剩下的火枪我会尽快让商会总部运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