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玥回到家,投了一小时简历后,便开始看了一部当下很火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便开始埋头写影评。她其实这些年来,也看过不少电影。她突发奇想,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辞掉工作,成为一枚专业的影评师呢?
她打开电脑,在电脑屏幕上敲下这个标题,
我不是药神丨学会独立思考,告别人云亦云
看完《我不是药神》,已经是凌晨两点钟了。回到家里,洗了把脸,打开手机,刷了刷微博,清一色的好评,甚至是零差评。大部分的评论、影评、甚至是媒体综评,评述的角度和观点都是相似的。无外乎是称赞《我不是药神》是国内近几年难得一见的体现社会现实题材的佳作,也有人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更深层的寓意。比如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成人的世界,并没有对与错,好与坏,更多的是利与弊;办案警官一边要伸张正义,严守法律,遵从上级的指令,另一边是在道德与人性善良中挣扎;大企业垄断市场,高价甚至是天价药,只为牟利,但是却缺乏监管;法理与情理,孰重孰轻,如何平衡。我想说的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我更想说的是,我们应该在一片好评声中沉静下来,客观评论,而不是头脑一热,大家说好,我也跟着说好。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擅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
从影视剧本和文学的角度来说,《我不是药神》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由于我本身也是从事文学创作,职业病的原因,少不了会用一些专业的眼光去看待作品。在我们文学创作者来说,题材、戏剧性剧情和人物刻画是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不是药神》的选题非常成功,用荒诞不羁的文学性手法描绘出了现实的残酷。大部分的影评和好评,也都是从这个角度大肆赞赏。
但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以上三方面是缺一不可的。谈到戏剧性剧情上,槽点和就多如牛毛了。例如:
刚开始男主的前妻要把他们的儿子带走,然后前妻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缺失夫妻之间的情感戏;
他们的儿子,也不知道是被带走了,还是一直跟着爸爸在一起;缺失父子的情感;
影片最后,父亲把儿子送到机场,送给谁也没说,为什么要被送走也没说,甚是无厘头;
男主的爸爸,和男主之间关系如何,有什么样的情感羁绊,也就是影片开始露了个脸,之后就一直神隐没再出现;
男主他们在病友qq群里发的消息,警方应该很容易就卧底进群,并轻易查到群主和管理员的信息,但是影片中的警方好像并没有想到这个简单的破案线索;
诸如此类的明眼就不一一叙述,个人觉得,这种只走日常和现实题材的作品,没有特效、没有视觉冲击力、没有史诗宏观背景的作品,要吸引人眼球,就得好好研磨一个好的故事,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能让观众感同身受,代入其中。但是很显然,剧情方面是不太合格的。
有血有肉的人物性格刻画,以及情感方面也比较单薄,后期的感情升华太过突兀,很难让观众有代入感和认同感。例如:
男主被邀约到男二家中吃饭,弟媳在饭桌上泪眼汪汪的感谢男主,作为观众,没有被弟媳的举动感动到,反而被吓了一跳;
男主送女主回家,女主主动献殷情,此般为何?观众也是一头雾水?
前期男主身边的四位小伙伴情感和羁绊没有做到位的情况下,散伙饭并没有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伤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前期的情感没有铺垫到位,所以才会出现这个人物做出这样的行为和举动,会觉得非常的怪异,不能让人理解。
▼
《我不是药神》弘扬和宣传的理念,是与事实相符合的吗?都是正确和积极的吗?
国内的医患关系一直非常紧张,影片中的医生定位也是偏向中立和反派之间,整体偏负面。近几年的媒体对于医患关系的相关报道,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医院的首要目的是牟利,而不是救人;医生来医院上班是为了工作,而不是真心想要帮助患者。诚然,这些报道有一些道理,也反应了个别地方、个别医院、个别医生的职业操守,但不负责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兢兢业业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缺少的互相理解,相互宽容,每个人如果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下问题,医生一天工作8个小时,到我了,或许已经很累,声音大点,脾气糟点,也能理解。毕竟医生也是人,他也有家庭,也有情感,也会被琐事所影响;患者他们急切的心情也可以理解,那作为医生,我要怎么安抚他,让他们能够理解并充分配合我的工作。或许医患关系也就没有那么紧张,我们的医疗水平也并没有报道中的那么糟。
电影对药厂的描述有失公允。对于一个新药物的研制,少则数亿元的投入,多则数十亿的资金来研发,是在正常不过的了。并且,新药的研发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同时伴随着大量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研发时间以及研发资金,其中的时间成本自不用说。并且研发新药物,本来就是一种高风险的投入,即使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天时地利的情况下,还要考虑运气和时机的问题。也就是,当时的技术层面是否已经成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药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