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角收到突如其来的邀请函,自以为是的纯粹交流,居然也被无形的演变成一场商业化的勾当。这大概就是文化日渐衰退的又一缘由吧。
每一位手中执笔的人,都对成名偶有幻想,谁不想在霓虹灯下受人敬仰呢?谁又不想有场周游世界的巡回售书见面会呢?将那本质的思维套上商业、捆上利益然后在一些谋私人的手中,无限放大,无限增值。如同股票风暴一般,席卷整个维多利亚港口。
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诗意人生,大笔题来,挥墨淋漓,词阙押韵如何,想必千年前的诗仙李白浊酒一壶,伶仃大醉下轻吟的诗句,并不在意这公式般的表面功夫。
我写诗,却不能诠释诗中的内容,并非牛头不对马嘴的解释,世上犹存的诗句又有多少是希望别人去咬文嚼字的翻译成白话文?欣然作赋,悲极感词,这些就想现代人偶然自肺腑的感概之言罢了。铭记也好,默背也行,你始终不是当事人,无法完全理解诗人在写下这简短几行几字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内容就摆在这里,构想的脑洞多大全由自己。
我厌恶了那古旧的想法,将局限住诗词歌赋本身的魅力,俗套的认为押韵就好,意境美好,抒情与否根本不重要。
更反感这种广播邀请函,以文化为幌子的人群,捏着一杆提勾画叉全凭心情的虚伪笔,妄加评论任何来自肺腑的粗言也好,精句也罢。
向往竹林七贤那种没有利益的小聚,不必把酒言欢,有诗助兴即可;不必功名利禄,有词赏析即可。文字的挤撞,显然会比彗星撞地球来得更快,文化的衰退进步,自然不比一本刚上市的书本销售度要慢。
6月12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