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明海图志>第449章 郑冲的安平

表少爷便是郑冲的表弟黄承昪,郑冲北上辽东时,将他和施福留在了福建。黄承昪留在福建主要是和施福一起署理安平会之事,同时黄承昪还操持着郑冲的一些私人产业和投资。而施福除了统领郑冲留在福建的一部分人马之外,还继续为郑冲拉拢福建郑氏军中人等而奔走。

便在郑冲书房内,黄承昪和施福与郑冲见礼后,各自落座。

“兄长,这是安平会近期的账目。”黄承昪抱来了厚厚的安平会账目,根据安平董事会的决议,郑冲在安平会中担任的是首席执行董事职务,安平会的一切运作、人事都由首席执行董事负责安排。

在郑冲出征辽东的这段时日里,黄承昪一直秉承郑冲的吩咐,按照年初制定的计划一丝不苟的执行着。只是偶尔遇上重大事情,才会通过风闻堂的信鸽传递消息给郑冲,然后等郑冲决策。

最近半年的安平会财政报表郑冲在朝鲜时早已经看过,黄承昪此趟拿过来的只是最近三个月的财报。虽然只是三个月的财报,却也是极厚的几大本。

郑冲认真的翻看了起来,随口开始发问,黄承昪解答得很是认真详细,并无错漏之处。安平会现在的生意开始遍布大江南北,可以说郑氏的海船所到之处皆是安平会的生意。除此之外,安平会还按照郑冲的计划,在福建、两广、浙江、山东、朝鲜等地投资建设港口、码头、造船厂,并且在上述地方开办了许多纺织工厂、火器局、水泥厂等等。

最近三个月安平会又投资了五百余万两,重点投资的便是朝鲜,原因就是为了配合郑冲的巩固朝鲜,防御辽东计划。

而最近三个月安平会又吸纳民间入股高达六百余万两,可见大明朝的民间是何等的富庶。

大明朝是个古怪的朝代,自明朝中叶以来,随着隆庆开海之后,明朝的瓷器、丝绸、茶叶远销海外,至万历、天启年间,流入大明的白银占了世界贸易的一大半。即便如此,大明朝廷居然还是没钱,那这些流入大明的白银去了哪里?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藏富于民了。

后世历史记载,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拷掠在京文武百官、富商富贾、殷实之家,总计得银子七千余万两,这还仅仅只是京城一地,若是算上富庶的江南,更不知道会有多少银子。而当时大明朝的国库了仅有区区十几万两银子,大明朝其实穷的只是朝廷,民间并不穷。

所以当安平会开始吸纳民间的资本之时,就好像一块巨大的海绵一样,永远不会饱足。而为这块海绵供应吸纳空间的,便是郑氏庞大的船队和往来不绝的海外贸易!

比起年初来,江南许多商贾士绅们还对安平会持观望态度,但半年之后,许多人家便是求告上门来,要求参股入会了。原因很简单,郑氏把持了大明九成以上的海贸,各地的茶叶、丝绸、瓷器以及各种商品都需要通过郑氏船队来销往海外。而郑氏安平会用了半年时光,通过安平会巨大的财力,正在往内陆行商进行渗透。

只要加入了安平会,各地的商贾们就会将自己手上拥有的人脉和商路与郑氏海上的人脉、商路共享,这是安平会创立之初就定下的规矩。而这些商贾们也在这种合作中尝到了甜头,他们自己手中拥有的人脉和商路,在加入了安平会后,得到安平会财力支持,商贾们扩大了自己原有的人脉和商路,而安平会则利用内地行商们的商路逐渐打通了往内地渗透、扩张的道路。

所以三个月内安平会吸纳六百万多万两的资本绝对不算多,意料之中的事而已。

安平会除了投资港口、工厂之外,还大力开始造船。荷兰为什么能成为海上马车夫,就是因为荷兰的商船多,船多交易量就大,盈利就多。而此刻正是荷兰开始发力的前期,等荷兰和西班牙分出胜负之后,西方就再无人能阻挡荷兰人的障碍了,所以郑冲要未雨绸缪,打造更多的商船来同荷兰竞争海上的贸易。

有了更多的海船之后,安平会需要更多的商品和货物进行海贸。如今在朝鲜投入大量的资金,主要还是用于开发朝鲜的矿产。

说起矿产来,福建原来郑冲抢先买下的几座矿山已经开始获得产出,除了铜铁等矿产外,两处金矿也开始出产黄金。在福建的几座矿山算是郑冲的私产,郑冲通过这些矿产赚取的钱财则用来投入安平会。

郑冲利用这笔钱,让黄承昪和施福逐步加大自己在安平会中的股份,通过借用他人名目来新入股等方式,将原始股权逐渐稀释,然后继续减弱郑芝龙在安平会中的股权份额。郑冲始终要让自己保持在安平会的绝对领导地位,这样才能驾驭好这条巨舰驶向正确的方向。

现如今,郑冲除了持有自己那百分之二十的股权之外,借用他人名目入股的散股加起来也有百分之十左右,比郑芝龙的百分之三十的股权份额已经大大超出。在郑芝龙看来,他父子二人联手加上其他郑氏子弟的股份,对安平会是保有绝对控制权的。他却想不到自己这宝贝儿子早就在算计他,要是郑冲与他决裂,郑冲的百分之四十多的股份就远比他的要多,而加上其他小股东的股份,郑氏并不占绝对优势,更何况郑氏之内也并非铁板一块。

说完安平会的账目之后,施福开始说起他在福建的运作。最近包括郑芝獬等人在内的几个郑氏长辈也开始投向郑冲,明确表示支持拥立郑冲为郑芝龙的继任者,而不会选择远在


状态提示:第449章 郑冲的安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