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逍遥江山>661章:今宵酒醒何处

杨峥凝神细听殿外的脚步声,浑不觉手中的书籍是什么,待那脚步声临近了这才低头看书,只看了一眼,立即傻眼,如其说是一本书籍,还不如说是一本洪武一朝朱元璋对老人的体恤的记录。

朱元璋保持着朴素的农民道德,对天下老年人施以特别的尊重。他颁布《存恤高年诏》,规定“所在有司精审耆民……年八十、九十,邻里称善者,备其年甲、行实,具状来闻。贫无产业,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岁加赐帛一匹、絮十斤;其田业仅足自赡者,所给酒、肉、絮、帛如之。”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怕有关部门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

为了让居家养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朱元璋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让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国家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

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而且,这些孝子孝女年老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当他们年届六十岁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八十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

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去世后,政府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这些政策竟和前世的养老院差不多。

杨峥看得暗暗有些奇怪,前世电视剧里,虽说朱元璋对百姓很好,可杀人也太多了,总觉得他是个杀人如麻的恶人,可细细看大明洪武一朝,百姓的日子还是比历朝历代都好过些一起,可见前世多有不实之处,就如他手中书卷所载,在朝廷的要求和带动下,各地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之中。被朱元璋称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的《郑氏规范》是中国传统家法族规的代表作,其中规定,每逢朔望,家长率领众人参谒祠堂后要派人击鼓,同时族中子弟大声说:“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以示对全族的训诫。族规规定:“男女年六十者,礼宜益膳。旧管尽心奉养,务在合宜。违者罚之。”“诸妇主馈,十日一轮,年至六十者免之。”所谓“旧管”是家族中负责婚丧嫁娶以及饮食的人员。也就是说,六十岁以上的族人,应得到尽心侍养,餐饮方面应更加精良,还应免除老年妇女的厨房工作。足见朱元璋在对满朝文武百官竖起屠刀的时候,对百姓可谓是极好。

正看得津津有味,却听得那脚步声竟在门前没有停下,径自入了书房,让他有些惊讶的看了眼陈芜,那意思很明显,来人到底是谁,为何门前的侍卫可以不拦阻。

陈芜面露为难之色,趁着那脚步声还未入得书房,急忙上前小声道:“怕是太子嫔来了?”

“太子嫔?“杨峥吓了一大跳,这几日对这后宫也了解一些,这太子嫔是孙氏,永城县主簿孙忠女。年幼时,因容貌俊美,被诚孝皇后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看中,常常入宫说孙忠有个好女儿,遂被选入宫内,当时年仅十余岁,成祖命养在张氏宫中。与宣宗朝夕相处,感情很深。后来,朱瞻基到了结婚年龄,济宁人胡氏,被选为皇太孙妃,孙氏被选为嫔。但朱瞻基与她青梅竹马朝夕相处,感情很深,对她极为宠房也多有前来,这些侍卫都不曾阻挡。

虽是如此,但这孙氏为人极为聪明,知道这宫中规矩极多,后宫不可干政的警句时时被文武大臣提起,所以平日里也极少主动来找朱瞻基。

没想到今日竟来了,杨峥顿时有些慌了,刚说枕边人,这么快就来了,若说太子妃胡氏不知自己身份是真假是假,那眼前这个即将要进来的太子妃嫔是一定知道的,不免慌了起来。

“怎么办?”杨峥大急。

陈芜也暗暗焦急,这位太子嫔妃虽是一介女流之辈,可为人颇有心急,她进入东宫后不到一年就怀孕了,生了一个女儿,如今一心想要生个龙种,那太子妃地位崇高,无奈身子不争气,一直病怏怏的,到如今生了两个女儿后,就再也没动静,加上朱瞻基对胡氏心头不喜,去往宫中也少了许多,以至于到如今还没有生下龙种,在宫中地位竟还不如这太子妃嫔。

自古一来,这后宫就是争宠之地,为了得到宠爱,你来我往,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不惜费尽心机,致对手于死地。这女人堆的战场,比起男人战场上的厮杀毫不逊色,各种手段,阴谋估计,杀人不见血的招式若全都暴露出来,不知要让多少男人汗颜无比。

但朱瞻基的这后宫却没那么多的乌烟瘴气,这倒不是朱瞻基管理有方,而是这个太子嫔从中周旋的功劳,两人一前一后进了东宫,按说太子妃地位崇高,又得到当今皇后张皇后的欢喜,地位极为巩固才是,可无奈当今太子对她可是极为不欢喜的很,婚后几年后,只生了两个女儿,肚子一直不见了动静,不但张皇后着急,就是满朝文武百官也跟着着急,久而久之,就将这太子妃推上了风口浪尖上,朱瞻基也动了废太子妃的念头,此时人人都会以为如此好的机会,孙氏会趁机巩固地位,但结果是这孙氏不但没有趁机巩固地位,还劝说朱瞻基多去太子妃的寝宫,好早早诞下龙种,一来二去不当获取了满朝文武大臣


状态提示:661章:今宵酒醒何处--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