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逍遥江山>2498章:谁个虫儿敢出声

朱勇的父亲是朱能,朱能随燕王征漠北,骁勇善战。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俘虏平安等南军名将,收降十万南军,累功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朱棣登基后,并于九月大封功臣。朱能被授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获赐铁券,食禄二千二百石。他位列功臣第二,仅次于淇国公丘福。

永乐二年,朱能又兼任太子太傅,并加岁禄一千石。

永乐四年,明成祖任命朱能为征夷将军,让他率西平侯沐晟、新城侯张辅征讨安南,并亲自到龙江饯行。同年十月,朱能行至龙州(在今广西),病逝于军中,时年三十七岁,追封东平王,谥武烈。与大明朝而言,可算是一等一的大人物,从他口中说出的话,自然不会有假,所以张翼心头虽觉得不可思议,但还是信了。

略一沉吟后,又有些想不明白,仰着脸冲着杨峥问道:“洪武爷为何要这样做,难道是怕了鞑子。”

金一笑尚未说话,杨峥忽的神色一正,朗声道:“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这样的人还会怕鞑子么?”

金一笑道:“可不是么,洪武爷一生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大小恶战不知打了多少,就他老人家胸中的本事,又岂能怕了鞑子,你没听人说洪武爷的时候,那些鞑子有多么的凄惨,王侯公孙那个不是比百姓还不如。”

“既是不怕,为何是这种态度?”张翼大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思。

这种军国大事,金一笑所知不多,所以闭口不言,一旁的王通、朱勇虽身居高位,但也是多年领兵在外,偶尔听到一句两句也猜不出个端倪来,所以看了看杨峥同样没说话。

张翼本以为自己这一番言语,定能立即得到回应,却不想连平日里最喜欢说话的朱勇也闭口不言,便知这事儿有些难度,暗骂自己不会察言观色,可话儿已问出来了,断然没有收回的道理,只好把目光看向了杨峥。

杨峥淡淡一笑,道:“这事儿也不难理解,关外的游牧民族自古就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秦朝的时候,秦始皇千古一帝,艾雄才伟略,关外的游牧民族匈奴曾一度为蒙恬所击败,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

秦朝覆灭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其骁勇善战的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出击,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

西汉王朝建立后,匈奴依然是汉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胁:“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攻城屠邑,殴略畜产”,“杀吏卒,大寇盗”,给西汉北方地区民众带来沉重的灾难,严重危害着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宁。而汉朝方面,自高祖刘邦平城被围事件发生后,由于实力不逮,加上有诸多内政事务亟待处理,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出嫁公主,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的袭扰,一直蒙受很大的耻辱。在军事上,则主要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尽量避免与匈奴进行决战。

然而“和亲”政策并不能遏制匈奴的袭扰活动,汉朝的边患依旧相当严重,等到汉武帝的时候,凭藉前辈所创造的物质基础,积极从事于反击匈奴的战事,凭借卫青、霍去病一干能征善战的猛将,连续发动了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三场大战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战争中,匈奴被歼人数累计高达十五万之多,无力再与汉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丰盛、气候温和的河南、阴山和河西两大基地,远徙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锐减,开始走向衰落了。此后,汉武帝采取了温和的手段,移民垦边,加强了北部的边防。在对匈奴作战过程中,汉朝为了争取与国,曾派遣张骞等人通西域,扩大了中外交流。而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则帮助解除了东北、西北各少数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胁,送去了汉族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文化成就,促进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来,匈奴算是彻底没了复兴的希望,西汉的边境也着实安定了不少年。

此后,汉军又打了几次胜仗,加上匈奴因战争、天灾、领土及人口的减小,处境日益困宭,内部纷争开始激化。自伊稚斜单于后,匈奴单于更迭频繁。公元前60年,虚闾权渠单于死,其妻颛渠阏氏与其弟都隆奇合谋立右贤王屠耆堂为单于。他上任后,排除异己,杀尽前单于所用旧人,重用自己的子弟,以致发生内讧,兵败自杀。他死后,匈奴开始争夺单于王位的内战,实力大不如前,等到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


状态提示:2498章:谁个虫儿敢出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