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汉末氪命>第八十六章 默契

就在联袂而行进入了汉军大营的两人,即将要进入徐峥的中军大帐时,无意中瞥过一排旌旗所在的太史慈,居然看见了一颗人头高挂在旗杆上,还在淅沥沥的滴着污血

“都尉这是为何?”太史慈指着首级向徐峥问道

“高句丽的王庭使者”

徐峥回答的即其随意,好似说的不是一个人头,而是在当面介绍一个真人一般

无言踌躇了一番后,太史慈才小心的开口试探

“请降?”

不料徐峥却讥笑着发出一声冷哼

“呵~问责!”

听完徐峥冷哼,太史慈差点没笑出声了

这可是三面合围、兵临城下,旦夕之间就要提兵而上蚁附攻城了,这是有多心宽还跑来问责?饶舌退敌的史书故事看太多了,看傻了吧

就在太史慈腹诽时,徐峥也一脸无奈的絮叨起来

“此人刚一见面就来和我追根溯源,说高句丽乃是刘氏天子明诏,朝廷认可,与幽州各郡一直都互有往来,俱是一家之类的,还送来了不少活鱼劳军,言语中暗示城内其粮草充足,在如此大的风雪中相持于我军不利,并且大军长期在外,若是东部鲜卑回首东进,襄平危已”

听完徐峥的诉说,太史慈也是暗暗摇头,可惜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善辩之人,奈何遇上的是处心积虑多年的自家都尉,被摘了脑袋也是非战之罪啊

随即步入军帐的两人,一前一后走向帐中央的火炉,太史慈一边取暖一边劝诫到

“都尉、其实此人说的不无道理~”

只是话还没说完就被徐峥打断了

“所以我已经下令,今夜准备,明早~”

“攻城”

言毕一块木材被徐峥投于火中,飞溅起不少火星来

~

听闻了确切的攻城时机,太史慈本能的反应过来,颔首躬身想要请缨出战,可是话还没来得及说出口

“子义不要着急嘛,来站到这来”一边说着徐峥将太史慈拉到帐中的上首处后,自己才走向帐门处的下首后转身站定

在太史慈还未明白过来之时,徐峥已经躬身弯腰揖礼大拜之

“此番用兵涉险,全赖子义及时扫平玄菟故郡,以劣势之军歼敌主力,积年夙愿可了,请受峥一拜”

相聚数丈来不及阻止的太史慈,只得硬生生的受了一拜,连忙回礼同时急切的回应到

“都尉何须如此,慈既已归于麾下,自当竭尽全力誓死效命,当不得都尉如此大礼啊”

然而礼毕起身的徐峥,敛容屏气不苟言笑

“如何当不得?若不是子义赶在天降大雪前就将北境扫平,歼敌斩首将近两万重创了高句丽,我此番谋划定下的灭国之战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顿了顿后徐峥才继续说道

“更别说,及时南下在穿越长白山脊后,还顺势拿下了尉那岩城,使我军能居高临下克制国内城,其一举一动皆处处受制于我,待届时攻破国内城时还要在独算你一份功劳”

“如此滔天的功劳,难道还受不得我一拜?”

徐峥的这一番话,除了将太史慈的功绩逐一论述外,最大意义还在于认下了太史慈在领军之时推翻了自己原定方略的行为

不仅如此还大方承认,自己的错误完全是靠着太史慈才挽救了回来

~

这个行为绝对不是什么,你好我好的场面话

简单点说若是日后有人想以此战擅自更改军令为由,在徐峥面前攻讦太史慈时,首先绕不过去就是徐峥本人,而这就是背书追认的重要性

这个假设绝非是什么无稽之谈,因为时代的局限和背景的约束,政治规则就是这么一个操蛋的东西

就好比真正出处于明清时期的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

你放在后世来试试,谁听谁傻,可在当时就这就是金科玉律,由不得你不遵守

西汉的颜异死于腹诽,不就是张汤利用了规则嘛?

要不,太史慈何必一见面就将克敌复土之功的帽子就给徐峥抛了过来戴上,北境之战擅改方略还是小事毕竟打赢了

可是擅权逾越之举也没少干,由于太史慈的刻意放纵整个玄菟故郡被打成白地不说,在一众杂胡部落里可是没少打着徐峥的旗号大肆许诺,而这一切的一切可都等着某个人来善后呢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君王说出来自我约束一下还行,一个将领整天挂在嘴边,你是想造反啊,还是造反啊

用得着你便罢了,等哪天用不着~~想想定鼎之功的周亚夫是什么下场,再想想战国四大名将中唯一善终的王翦是怎么做的,而另外三人又是怎样的结局

所以太史慈的心思瞒不过徐峥,而结果也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字

~认~

徐峥将一切都认了

毕竟先秦两汉时期还信奉的政治规则有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还等着太史慈给自己,献完青春献子孙呢

所以这一切的对答试探,不过是徐峥和太史慈两人的默契而已

~

得了徐峥答复的太史慈心中再无包袱,又见自己功劳被徐峥一条不少复述而来,油然而生了一股被国士以待感觉,不敢独占功劳

“都尉过誉了,此番计成绝不是一人之功,若不是有国让苦心谋划,将高句丽北境的弱点逐一洞悉,加之都尉经年来的苦心经营,练出来的精锐士卒,就凭慈


状态提示:第八十六章 默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