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移民全球>第七百九十九章:新世界岛的另一极(五)

巴西红木的树干,含有大量水溶性的红色成分。

葡萄牙商人将之制成粉末状运回欧洲,用来为高档布料染色。

这项颇具垄断性的资源,为葡萄牙人治下的巴西,带来了大量经济利益。

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则是,在随后的两个世纪当中,这种原本普遍生长于巴西的树木,被采伐殆尽,以至于后世的巴西政府,不得不出台政策保护。

对于登陆美洲的葡萄牙人来说,初期其实是感到很遗憾的。

毕竟在探索完巴西之后,他们未能发现,类似印加、阿兹特克这样的文明体。

这意味着,殖民者们并不能,依靠掠夺土著居民的累世积累,来迅速致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巴西红木这样的,预想之外的资源,会被逐渐开发出来。

这片土地在“前哥伦布时代”的原生状态,亦直接影响到了后来巴西的地缘气质。

为什么葡属美洲能够形成一个整体,而西属美洲却分裂为,将近20个国家感到迷惑。

其实关于西属美洲为什么会分裂,之前的内容已经讲解的很清楚了。

从地理结构上说,西属美洲是依附于,科迪勒拉山系而存在的。

单就跨度来说,已经很难想象,在如此之大的跨度之上,能够建立一个统一国家。

在西班牙人登陆之前,阿兹特点、玛雅、印加等文明的d立发展,亦证明了这点。

在建立殖民统治后,西班牙人逐渐分割出:新西班牙、秘鲁、新格拉纳达、拉普拉塔四个总督区。

并在各总督区内部,进一步细分行政区,建立了数十个郡,更是因为认知到,西属美洲殖民地的分裂性。

那么,巴西的面积看起来也不小,为什么却最终整合成了一个国家呢?

这是因为,巴西的面积虽大,但核心区却很集中。

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部拥有几个不必互相依存的核心区,那么分裂的风险就会加大。

以西属美洲的情况来说,身处新墨西哥城的“新西班牙总督”,没有办法,让身在秘鲁的西班牙殖民者,听命于自己。

同样,秘鲁总督又很难让,波哥大或者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市民臣服于自己。

反之,一个核心板块,如果能够集中境内大部分资源,那些地广人稀的边缘地区,一般并没有力量分裂出去。

后世俄罗斯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无论是人口、经济、工业,它的欧洲部分,在总量中的占比,都超过了80。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有能够在绝对实力上,压倒俄罗斯的外部势力介入,

否则,将西伯利亚从它手中,分裂出去的计划,就只能停留在臆想阶段。

现在我们知道了,葡属美洲之所以通常演变成“巴西”,而不是分裂成多个国家,基础原因在于,它有一个能集中,大部分资源的核心区。

那么,这个核心区在哪里呢?很显然,并不会在亚马逊平原。

即使在21世纪,这片以热带雨林著称的土地,大部都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当然,他们应该为此感到庆幸。

生活在亚马逊地区的巴西人,主要居住在河口及干流沿岸地区,整个区域的人口加起来,也只有1800万左右。

要知道,巴西的总人口,在2018年可是达到了2.12亿,这个数字在全球人口中,几乎仅为一个零头。

这样看来,亚马逊地区在巴西内部的地缘z治定位,类似于西伯利亚在俄罗斯内部的定位。

如果没有地广人稀的西伯利亚,包括外东北,只拥有欧洲部分的俄罗斯,依然会是个欧洲大国。

问题是,缺少亚洲部分所提供的宝贵资源和地缘空间,它能否长期跻身世界大国的行列,将成为一个疑问。

就像后世的英、法、德、倭,虽然曾经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成为世界地缘z治舞台的主角,

但在诸后发板块纷纷崛起的21世纪,又都很难凭一己之力,成为一类地缘z治区。

正因为如此,法、德才会抱团,搭建欧盟这个平台。

英、倭等没落的海洋帝国,才会紧紧的依附于米国,这个“新世界岛中心”国家身边。

亚马逊地区所拥有的巨大潜力,无疑是跻身大国行业的加分项。

不过,巴西能否成为大国,还是要看另一大地理单元——巴西高原的情况。

要是这片高原同样的地广人稀,那么,巴西的潜力,最多不过是另一个j拿大罢了。

好在这种情况并未出现,一片能够承载2亿人口的高原,是无论如何不能说条件差的。

假如巴西高原内部,不存在分裂风险的话,那么,以它的地缘力量来说,控制亚马逊平原,完全不成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巴西高原”,还包括高原对应的狭长沿海平原。

如果没有海岸线,这片高原的地缘价值将大打折扣。

殖民者们认知一片大陆,永远是从海岸线开始的。

由于未发现成熟文明的踪迹,以及期望中的贵重金属,登陆巴西之后的葡萄牙人,并没有马上开始殖民工作。

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有限的资源,必须投向更有利可图的东方航线。

迟至16世纪30年代,殖民巴西的计划才开始实施。

在此之前,葡萄牙人只是定期派驻一些舰船,前往巴西海岸线巡航,以向其它觊觎,这片土地的欧洲国家宣示主权。

发生在地球另一端的一个大事件,成为


状态提示:第七百九十九章:新世界岛的另一极(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