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凡人穿越生存法则>第四百七十七章 北条氏的辉煌

此后的数日内,细川、上杉、武田三家上演了商业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博弈着。

细川家死死咬住每年两万贯钱的帮扶资金,自然也不想养大、养壮了上杉家。

武田家也必须要得到实惠的土地割让,算得上是趁火打劫。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细川家在越中陈兵十万之外,就连武田家也起兵数万,兵逼越后国。不光如此,北条家、津川家也相约起兵,越后即将成为龙卷风的中心。

上杉景胜自然也不允许四方战火在越后展开,于是只好妥协。

首先,同意了细川家两万贯钱的资助。其次,同意割让上野国给武田家,并将献金降低为一万两金。

表面上看来上杉家损失不小,其实是还赚了一万贯钱。因为说是割让上野国,但领地只有北上野,而且这里还是上杉氏重臣北条高广的封地,把这里割让给武田家,上杉家就不与北条家接壤了。

北条高广,虽然也姓北条,但是和相模的后北条氏不是出自一家,其祖上是大江系毛利氏,因此他的家纹是一文字三星。而且他是支持上杉景虎一方的,等于是让武田家帮助上杉景胜消灭判臣。

说到这,不得不提后北条氏的鼻祖北条早云,绝对是一个传奇中的传奇,他开辟了“战国大名”的先驱。

北条早云,原名伊势长氏,桓武平氏伊势流十一代当主、备中国高越山城城主伊势贞藤之子。成为兴国寺城城主时曾改名盛时,于京都参禅时取名宗瑞,自号为早云庵主。后世统称北条早云庵宗瑞,简称北条早云。

早云二十余岁时获伊势氏同族的举荐,上京担任将军足利义视的专用引见人(各大名拜见征夷大将军前必须有引见人的同意核准),自身仍然继承了备中高越山城三千石的俸领。

后来爆发了历史的转折点:应仁之乱,幕府将军的权利彻底丧失,各地守护、豪族纷纷拥兵自立,相互征伐。早云也随义视将军避居伊势国,当义视得以回京的时候,早云选择放弃了领地与引见人的身分,隐居于伊势山中,成为浪人。

此时的北条早云并非是真正的隐居了,而是与同是浪人的荒木兵库、山中才四郎、多目权兵卫、荒川又次郎、大导寺太郎、在竹兵卫等六人结义,并扬言:“现在正是立身扬名的好机会!关八州从古至今都是群雄割据之地,只要掌控了此处,定能夺取天下!大家同心协力一起开创新天地吧!”

七人于是一起前往骏河国,途中特地到伊势神宫参拜,喝了神水,并在神前立誓:“无论发生何事,七人绝不能反目不和。彼此摩旗相助,努力建立军功,砥行立名。如果有人幸运当上大名,其他六人必须俯首称臣,协助该人治理国家。”

应仁二年(1468)七人循东海道东进,到达骏河国骏府城,投靠了骏河守护今川义忠。早云原先在京都担任引见人的时候,曾把胞妹(北川殿)许配给上京拜见将军的义忠为侍妾。后来北川殿深得义忠的宠爱,为他生下了独子龙王丸(后来的今川氏亲,即今川义元之父)。

北条早云为首的七武士早魄渖矸荩只是偶尔参加小战役,没有什么作为。直至1476年,北条早云44岁时才再度登上历史舞台。

今川义忠被一揆众袭杀,其正室无后,只有北川殿生有一个年仅6岁的庶子龙王丸。今川氏众臣大为惊慌,在忙乱中分立成两派,或支持义忠独子龙王丸,或支持义忠之弟小鹿范满为新主。

两派最后还爆发了严重的肢体冲突,险些刀兵相见,就连掘越公方足利政知都联合了山内上杉宪政和扇谷上杉定正,陈兵境外,意欲趁乱并吞骏河今川氏。

北条早云力挽狂澜,劝退了联军,迫使两派众臣同意了折衷方案:“龙王丸是今川家的继承者,但是目前先由小鹿范满担任龙王丸的后见役。范满可以在龙王丸尚未元服之前,暂时代理今川家的政事”。

成功归来的早云并没有以此功劳而自居,反而在文明十一年(1479),离开了骏河回到了残破不堪的京都,再次担任幕府的“申次众”一职。(申次众是安排地方武士与幕府将军会面的官员,同时处理幕府杂务,实权较大。室町时代申次众被大馆、上野、田山和伊势四家把持)

时光流逝,早云除了必要的公务会出门之外,其他的时间大多待在他居住的禅寺内修心养性。直到长享元年(1487)时,当初年幼的龙王丸已经十七岁了,并且准备要进行元服仪式,正式继承今川家家督。但是,原先以监护人代行家督的小鹿范满与其党羽不肯交出家督权,并提出许多无理的要求,来延后龙王丸的元服时间。

北川殿见情况不对,立即派遣密使快马前往京都通知早云。早云与荒木等六人在接到密函后,连夜离开京都前往骏河,并聚集了支持龙王丸的今川家臣。以当初的条约为依据,且有两公方两管领的人做证,握有绝对的大义名份当晚突袭了小鹿一党。经过一场激战后,小鹿范满以下的家臣都全员战死,而范满本人也被当场诛杀。

如此大功,今川家决议让早云自行选择,骏河国内最富庶的一个郡作为酬谢。但是早云却选择了骏河与伊豆交界的兴国寺城,以及周边的十二个乡为赏赐。此一要求让北条家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

因为兴国寺城与周边的十二乡是骏河国内最贫瘠、最荒凉的土地,不是沼泽,就是湿地,整体收入


状态提示:第四百七十七章 北条氏的辉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