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三百四一十章:为苍生计
,及完备后,还要向天下招收学生。若干年后,凡文武之臣,非出身军事学院之少年营不用。

此少年营以军法治学,考核严谨,无才能者,断无出仕之可能。”

此言一出,颜氏几人惊诧了。

颜思鲁不敢置信的说道:“这...出自你的谏言?”

殷清风点点头。

颜思鲁缓缓的说道:“历代朝代更迭,首在臣子不忠。陈胜、王莽、曹操、司马懿皆如此...

姑翁初闻军事学院,以为此乃太子整治武事,为内治天下外御异族做准备。今日听了你之言,原来其中还有这等深意。

以后,圣人与文武之间既是君臣又是师生...天地君师亲...若再有人谋反皇室,天下共讨之~~~

以军法治学,好啊~~~非出身军事学院之少年营不用,妙啊~~~无才能者不可出仕,更妙啊~~~

启用贤才不如培养贤才。以军法治学,哪怕其中一些人不能出仕,却也是严修己身之辈;科考之前先要过学院之考,双管齐下,大唐以后的佐臣,皆为才干之辈...大唐兴矣~~~大唐兴矣~~~”

颜师古等人虽然早就知道一些军事学院的内幕,也知道少年营的存在,可少年营真实的用意,他们却首次听说。

若是真按照殷清风说的那样,读书人在未来岂不是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而且,这一走就要经过重重考核。他们的品性,他们的才能,圣人皆了如指掌!

再等他们入仕后,圣人再依据他们的才能,分派在适合他们才能的官署...就可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妙啊!

这个外甥了不得啊~~~他还是一个少年郎吗?多少大学问者也提不出这样固国兴邦的谏言啊~~~难怪闻礼欲要他来做殷氏的家主呢~~~由他来治理殷氏,殷氏何愁兴旺?

他有如此之才,难怪会被太子捂藏在怀,不准他轻易与人结交呢!看来,要不是颜氏与其有姻亲,阿耶又主动召唤他,他未必就肯主动帮助颜氏...

与他在政事上的才能相比,什么断句《论语》等等皆为小道。二十年后,他必为朝堂上的巨擘。那么,颜氏真如他之言,要勘改《家训》,然后刊行天下?

但,一切决定还是阿耶做主,就是不知阿耶会作何决定...

殷清风道:“颜氏传承千载,姑翁当知晓“百姓”一词的起源。

外孙遍观史书,从东周分封诸侯之后,天下战事便接连不断。当初,得姓、得子姓者,皆以有姓氏而自傲。但三千年来,人们为躲避战祸,迁离祖地、弃守祖茔、支脉分散、子弟流离...

更有甚者,后辈不知先祖荣光、不知祖宗名讳!

这,皆为战乱之害!

李唐未必永存,但李唐每安稳一年,百姓便免受一年战乱之苦。

李唐想要长存,文治武功样样不能少。武功有人去做,外孙身为读书人,便想着如何文治。

外孙既要上谏君王爱民惜民,也要下劝万民忠君忠国。

万民忠君忠国的前提是万民能吃饱穿暖。所以,外孙奏言新式农耕之策。而今,外孙名下土地一年两种之下,亩产达到六石余。只要不懒不惰之人,每年四石五石的亩产足够养活家人。

仓禀足了要知礼仪。如何知,这需要有人告诉他们!不但要告诉他们什么是礼仪,还要告诉他们为何要忠君忠国。

万民知礼仪,又忠君爱国,大唐就可兴盛,大唐就可长存!”

“好!说得好!”颜思鲁响亮的声音,绝不像是他这个年龄应该有的。

等胸膛平缓了之后,他说道:“好孩儿啊,你说得好啊~~~自古万民之苦皆因战乱。若要免受战乱之苦,民要吃饱,民要知礼,民要忠君...你的志向远大啊~~~

但...”他目光炯炯,“你做到了!只农耕令和军事学院两策,你做到了!”

“是啊~~~他做到了...”颜师古几人也在心中感叹道。“他不但做到了,而且比前人做得更好!”

百姓无饥寒之苦,臣有选拔之策,哪怕连续出两三任的昏庸君王,这江山也会安稳如初。只要等到中兴之主出现,李唐还是那个李唐,国祚依旧会绵延...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奇才啊~~~

李唐有他,是皇室之幸,也是万民之幸,更是殷氏之幸。

殷清风道:“可能...外孙有吃苦的经历吧。

外孙自蒙学以来,以为天下大道皆存书中。等外孙为吃饱穿暖而挣扎时才醒悟,原来,书中没有千钟粟也没有黄金屋,想要不挨饿受冻,就要动手去做。

外孙动手做了。于是,有了仙居坊,有了滋味楼。有了仙居坊和滋味楼之后,外孙就在想如何才能‘兼济天下’呢?

于是,不再为吃饱穿暖担忧的外孙开始思考了。”

嗯?别停啊~~~继续说啊~~~

哦~~~原来他是说,这些是他思考的结果。而思考的前提是他亲手做过...

“外孙的友人马宾王从姑翁这里离开后,对外孙说,他要入仕,以此来振兴门楣。外孙说,‘可以,你先去种一年的地。一年后,我看看你有什么领悟,’”

就在颜氏族人想知道马周的结局时,殷清风说道:“但颜氏不需如此,或者说眼下不必如此。

颜氏传承与孔师。身为圣师门徒,颜氏当以振兴儒学为己任。颜氏有责任带领天下读书人重新认识儒学、为儒学增加更多适合当下的学问。

当下的大唐需要什么学问?需要百姓能安分守己,能忠君爱国的学问!


状态提示:第三百四一十章:为苍生计--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