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二百六 十章:既敬且畏
,对裴氏做出难以想象的回报!

就凭这两点,再难也要做的!这个出头鸟他们当定了!

不过,裴寂还是问道:“难道清风有更好的谏议?”

殷清风道:“增设一个立法院如何?这个立法院专门制定新的律法和修改旧的律法。”

中国古代的法典基本上都是由皇帝指定的若干位大臣编纂的,没有专门的立法机构。

这些编撰者们将以前的法典找出来,然后结合皇帝的指导意见,再花费一段时间就算完事儿了。等以后哪个皇帝为了凸显政绩,才会再让人编订新法。

他刚才将执法机关单列出来,又提出一个立法院,明显就是奔着三权分立去的。

他也清楚,三权分立并不能完全有效制约皇帝的权力和行政权,更不是制约这些权力的唯一途径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很好地解决权力缺乏有效制约的问题。

但,权利分散总比权利集中要好得多。

在封建制度下,皇帝的权利的确很大,但他们也要防备臣子造反。王莽、杨坚等人就是例子。

从皇帝的角度去看,权力部门越多权力就越难向一个人的手里集中从臣子的角度去看,权力部门越多他们对抗皇权的势力就越大。这么看起来,好像皇权很吃亏。

殷清风当然不会把皇权削弱得失去平衡了。

今天,他诱使裴寂等人提出三权分立的设想,他们当然是甘心情愿去做了。只要这事儿成了,他再反过来到李世民那边回过头来压制他们。这样反反复复中,一个全新的政治架构就会慢慢形成了。

以前,他有什么想法都会直接去和李世民说起,因为他有一个白胡子老神仙当借口。但是经过这么多天的反思后,他发现这么做的弊端太多。

他的想法通过李世民去落实,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过程。而这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永远也跟不上他的思维这其中也包括李世民的。所以,整个改革过程中,他不一定始终能得到李世民的支持,而李世民也不一定始终能获得臣子们的支持。

于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就会很艰难,也很漫长。

如果换一种形式:臣子的“下”和“皇帝的“上”就某个事情同时提出改制呢,会不会好一些?

就像跑步一样,不能只迈动两条腿而胳膊不摆动。

以今天这三权分立的设想为例。

按照原先的做法,他要先向李世民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李世民要考虑是否需要这么做,然后再拿去与心腹商量,最后再拿到朝堂上与诸臣讨论。

就算这个想法落实了,但主动与被动永远不一样。

李世民若是始终处于主动方,就会无限膨胀而诸臣始终处于被动方,面对皇权就始终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历史已经证明,强势的皇帝对一个国家来说,只能带来灾难。譬如秦始皇、譬如汉武帝、譬如隋炀帝。

封建制度的国家想要长久的存在,皇权与臣权一定要达到平衡的状态。即使在某个时期一方压倒另一方,也要有一个机制把两者重新拉回到一个平衡状态。

如何建立一个这样的机制,才是殷清风最想做的事情。

在现代,他既不是体制内的人,也对那一套不感兴趣。但现在他已经走在这条路上了,就要全力去做好。

而今天,就是一个尝试的机会。

裴氏为了达成他们的诉求,就会配合他提出三权分立的设想。这个过程中,裴氏要联合许多人。这么多人主动去参与,就会有热情有积极性。

他们也想青史留名,而不想看到史书中所有伟大的成果都出自皇帝之手。

于是,他们就不会抵触一条又一条的改制因为,他们是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今天,他可以利用裴氏来提出三权分立,明天可以借助程咬金提出军队改制,后天,可以找上殷氏颜氏提出教育改革所有的人都要动起来!

“立法院?苍天”

即使裴氏六人对殷清风的评价很高了,但殷清风屡屡要改动治政结构真的让他们太难以接受了。

或许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个单独的立法院的出现有多大深远的意义,但他们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立法院的好处。

只要李世民同意了,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常设机构。而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就是确立保障臣权的株连四族和限制皇权的六省五部制,不对,是七省五部制这两项律法。

只要这两项律法又通过了,不但立法院的地位足够高,而且,以后是不是也可以制定类似保障臣权和限制皇权的律法?

真是太美妙了这个立法院必须要增设!

裴氏六人越想越激动。他们认为难以解决的事情,竟然被殷清风三言两语就化解了,而且还是那种无懈可击的办法。

“无懈可击?环环相扣?嘶”

先奏请提议增设立法院,然后以立法院的名义提出修改连坐法和改动治政结构,再然后,裴氏就可以无忧无虑的搬迁到长安来

这个过程中,裴氏不但没有任何损失,反而得到了一个每年千万贯收益的产业,以及其他家族的感激

这小子还是人吗

就算裴参那种不热衷朝事的人都明白其中的含义,更别说裴弘策、裴寂、裴世矩等人了。

“这样的人,必须要支持裴氏!”

就像裴寂、就像南来吴裴整个支系,河东裴氏看起来庞大又显赫,但以钱财论,以凝聚力论,裴氏的确


状态提示:第二百六 十章:既敬且畏--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