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明朝大官人>第六十七章 人生三不朽

“心学上承孟子,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我朝,阳明先生首倡‘心学’,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

“阳明先生肇始心学,后人将其发扬光大,有后人认为‘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正是心学一道推而广之的基础!”

“所以,心学在于知行合一,即阳明先生所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而你们如今既不能继承阳明先生所述的天地至理,又不能知行合一,有何面目做阳明先生门下弟子?”

陈舟的一番话,让众生员目瞪口呆,董氏兄弟面如土色。

张平夷对心学也有所涉猎,但是知道的并不是很多,听陈舟如此一解读,正如黄钟大吕一般。

刘炳炎更是连连颔首,这面子今天可是赚足了!

陈舟看看众人,朗声道:“总而言之,理存乎于心,实践出真知!”

这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提前几百年拿出来,绝对有震撼力。

因为在这样一个时代,所有这类哲理意味浓郁的话,都会打上个人的标签!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这“三立”,就是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或者说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

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

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这就是古人提出的“三不朽”。

而陈舟的这句话,直接走到了最后一步:立言!

董氏兄弟惊骇欲绝,恨不得马上昏过去,他们虽然对心学的理解走上了岔路,走上了一条假大空的弯路,但是理解力是没有问题的。

一句“实践出真知”,已经可以媲美“知行合一”了!

换句话说,就凭这句话,陈舟在阳明学院,就能有一席之地。

日后若是传扬开来,自己兄弟还想着打压这样一位心学大家,那真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两个人对视一眼,直接从那讲坛上跳了下来,蹬蹬蹬跑到陈舟面前,扑通跪倒:“我们服了,季帆兄,我们服了!”

这一下卒起不意,连陈舟也被吓了一跳。

被两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称之为兄,也实在是不好意思。

不过这倒是让陈舟对这两兄弟刮目相看了,能伸不能伸的且不论,起码是能曲的。

王阳明的的确确是一代高人,他的亲传弟子乃至于再传弟子,也能够将心学发扬光大,才能在有明一代建立心学至高的地位。

可是现在这些个弟子,都是顶着心学的名声,名不副实,只是一味地沉浸在心学“知行合一”的光环之下。

世事皆是如此,就好像一个国家,每逢开国之初总是兢兢业业的,可是一旦年长日久之后,就是贪污腐败,吏治混乱。

大明走到现在,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即使有张居正这样挽狂澜于既倒的擎天巨柱,也难敌这样的潮流裹挟。

既然已经服软了,陈舟也不为己甚。

要知道,两国之间交兵,还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

可是这学派教义之争,那才是真正的杀人不见血。

陈舟可不想成为心学这个庞然大物的死对头。

董氏兄弟见陈舟点头,马上站起:“季帆兄,我们这次前来,一是为了传道——呃,传播心学,二也是为学院寻找人才,季帆兄大才,何不跟着我们回阳明学院?”

李文彬对此绝对是始料未及,当下就要上前阻拦,这郴州要是到了阳明书院,那还了得?

不料身后一只手牢牢拉住了他。

李文彬回头一看,拉住他的是田教谕!

“田兄,你要干什么?”

“你要干什么?”

“我——”

“你想阻止陈舟去阳明书院?”

“我——”

“文彬,别想了,这陈舟那是扶摇而起的大鹏,凭你我是压制不住的!”

“我——”

“再说了,这陈舟毕竟是我枝江县学的生员,不管是到阳明书院出了名,还是日后中了举,又或中了进士做了翰林,你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何必苦苦与他为难呢?”

李文彬叹了口气,他算是看出来了,田教谕这是要打退堂鼓了。

本来嘛,他和陈舟也没有什么过节。

可是自己?

自己怎么样?

哪有什么过节?

不就是因为张平夷扫了自己的面子嘛?

张平夷已经是院试案首,中举顺理成章,以后成就必然在自己之上。

这陈舟就更不用说了!

自己这是因为什么才一门心思的杠上呢?

就因为当初张平夷和自己有过竞争?

算了算了,真是想不开!

李文彬突然发现之前的自己简直就是个傻子。

他挣脱了田教谕的手,快步上前笑道:“如此可是一件大好事,陈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你可要把握住机会啊!”

李文彬开头,陈舟直觉就想着拒绝,后来一想,不对啊,这李文彬怎么转了性子了呢?

不过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既然有意示好,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得饶人处且饶人吧,别回头又像李师爷似的不死不休就麻烦了。

刘炳炎自然是举双手赞成,不过身为一县父母,矜持还


状态提示:第六十七章 人生三不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