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网络游戏>三国之西州制霸>第五百四十五章 围点打援

文聘有些惊讶,一挑眉头,说道:“哦?不知是何妙计?果真有如此厉害?”

黄忠说道:“贾军师临行前并未将此计告知与某,只是给了某一个锦囊,要某到了大散关与你会师之后,再打开co/34/34655/”

文聘说道:“既然都到了大散关,那还不快快打开来看看?我等也好尽快进军汉中,不然错失良机。”

于是,两将进了大散关,黄忠拿出了贾诩的锦囊。松开锦囊的绳子后,从中取出来一张折起来的纸。黄忠和文聘连忙打开纸一看,上面写着几行字:围点打援:将大军分成两部:一部前去包围南郑城,一部在阳平关至南郑城之间设下埋伏。伏击成功之后,再使全军换上益州军军服,操益州军军旗,扮成益州军模样,去诈取南郑城与阳平关,大事可成矣!

一看这锦囊上的短短几行字,文聘和黄忠都有些不得其解。黄忠略有所思,问道:“仲业,你可知道南郑城中有多少益州军?是谁人正在统领?阳平关上又有多少益州军?”

文聘回忆了一下,说道:“据锦衣卫传回来的消息,南郑城中有雷铜与冷苞率领的益州军前锋五千人,阳平关上是张任以及其他益州军将领率领的益州军主力十四万大军。为何汉升问起这个?难道,军师的要旨只在这上面?”

黄忠说道:“贾文和之围点打援之计,顾名思义,一定是包围南郑城,然后诱使张任出兵救援南郑城,我军就可以攻击其援兵。现在看来,确实如此。南郑城中只有五千守兵,如果突然被我大军四面包围起来,就必然有陷落之险。张任就不得不率领其主力大军来支援南郑城,解南郑城之围。这样以来,我军就可以趁机在阳平关和南郑之间布下埋伏,伏击张任部益州军之主力,这就是围点打援。”

文聘恍然大悟,说道:“然后,埋伏成功之后,我军再扮成益州军之模样,前去诈取南郑城。南郑城守军雷铜与冷苞在我军围城之后,心慌意乱,一定以为这是张任派来的援军。其二人必不有疑,放我军入城。如此一来,我军就可以趁势而上,攻占南郑城。而扮成益州军之模样去诈阳平关,驻守阳平关的益州军必定以为,这是南郑城失陷之后之残兵败将,也会被我军轻易诈开阳平关,我军又可以趁机袭取阳平关。这样,汉中郡最重要的城池和关隘就都落入我军手中了。”

黄忠激动地说道:“哈哈,贾军师果然是老谋深算啊!如此一来,我军攻下南郑城和阳平关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南郑城是汉中郡之治所,心腹所在。攻下了南郑,汉中郡大半就归属了我军,其他那些小的县城,就可传檄而下!阳平关乃西川与东川之间之分界,是西川的屏障。若能攻下阳平关,西川之地失了屏障,可就危险了。就算益州军北上进犯,我军也可据守阳平关,死死挡住西川益州军。”

文聘说道:“不仅如此,等攻下了阳平关与南郑城,我军若有余力,还可以举兵南下,至白水关下。若是白水关也被攻下的话,西川可就只剩下了剑阁、梓潼、雒城等城池保护成都城了。到时候,贾龙还不得被我军给吓得半死?”

黄忠说道:“是啊!贾军师这等于是给我等送上一大功劳啊!拿下了南郑和阳平关,益州军败局已定。”

文聘说道:“既然如此,事不宜迟。万一张任等人接到了陈仓会战之结果,怕是会带领大军下阳平关。这样,贾军师之围点打援之计可就实施不了。我等必须赶在消息走漏之前,拿下南郑和阳平关。汉升,不如我等明日就进兵汉中?”

黄忠点点头,说道:“好,就按照你说的办,明日动兵!”

第二天,文聘与黄忠就率领五万四千大军,自大散关南下,奔至武都郡之治所下辩城。得益于刘范对西凉军进行的长途拉练,西凉步卒的长途行军的能力非常强大。不同于其他步卒一日最多行军四十里路,西凉步卒能够一日行军超过一百里,其速度是西凉铁骑行军速度的六分之一。

到了下辨城后,五万四千步卒又马不停蹄地沿着西南方向行进,渡过西汉水。汉水在源头分成东西两支,在西的支流是西汉水,在东的支流称为东汉水。渡过汉水之后,文聘与黄忠商议了之后,决定兵分两路,由文聘率领一万四千步卒向东进军南郑城。另外,黄忠率四万步卒,南下渡过汉水,在汉水之畔对即将入局的张任部设下埋伏。

文聘部行进很快,第一个就先攻取了沔阳城。沔阳城之意,就是在沔水之阳,和洛阳城是一个道理,意即洛水之阳。

沔阳城是南郑城在西边的屏障,而无多少守军,毕竟南郑才有五千人马。文聘部一到沔阳城下,就率领大军架起云梯,将沔阳一鼓而下。文聘部还故意放走了几个沔阳守兵,让他们去向守卫南郑城的雷铜和冷苞通报。消息很快传到了雷铜和冷苞那里。两将十分震惊。但西凉军的突袭,也证明了西凉军已经在陈仓战胜了盟军。两将认为,他们手中的兵力只有五千人,不足以守住南郑城。唯一的出路,就是一面抵挡住西凉军的进攻,守住南郑,一面向在阳平关上的张任求援。

与此同时,在阳平关上的张任刚刚接到了陈仓会战的战报,知道了刘范已经大胜,不日就要进击长安城。这让张任十分焦灼。如果真让刘范灭掉了朝廷,那下一个被灭掉的就是他主公贾龙了。因为刘范是汉室宗亲,篡汉也得由他来篡,而绝


状态提示:第五百四十五章 围点打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