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林坚同意了陈宽的建议,让其带领一支人马悄悄增援棘北,必要时绕击官军后方,不过林坚也多了个心眼,让张骏跟着陈宽一起去,名义上是协助对方,实际上就是监视陈宽,对于张骏的人品忠诚林坚还是极为信任的,就这样部队出发了,结果没几天就收到了官军突袭棘北的消息,林坚等人不禁都有些后怕,这要是没有陈宽及时发现,楚军这回还非吃大亏不可。
事后楚军才从俘虏口中得知了经过,原来经过之前的两次会战周彦明白楚军比预想得更难对付,于是便向朝廷求援,吕武这回是志在必得,故此最后几乎是从牙缝里又凑出了两万人马交给周彦,兵力一多周彦的心眼也就活了,她知道正面对决胜算不大,所以就决定实施之前偷袭棘北的计划,其实此举多少有些冒险,可事到如今周彦除此以外也实在没有别的办法,而如果不是被陈宽看穿的话她的这个计划几乎就是成功的。
出于种种考虑周彦并没有亲自带队偷袭棘北,而是把指挥的任务交给了曹妃茵,原本在其看来楚军中除了林坚,张骏等极个别人剩下的几乎没有曹的对手,这样的安排应该足够应付,然而她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楚军中还有一个陈宽,后者最终轻松击退了曹的进攻,原本林坚的意思对于如何绕击官军后方楚军内部还要再商议一下,然而陈宽独断专行的毛病此时再度发作,他几乎先率军前进,然后才知会了林坚等人,这让楚军主力变得极为被动,整个战略都必须围绕着陈宽来展开,对此身为主帅的林坚也觉得有些不满,可事已至此再追究这些也为时已晚,楚军只得调整战略,做好了夹击官军的准备。
最终的决战爆发于林坚来到这个世界之后的第六个新年之际,官军被楚军前后包夹在汝阳与许兴两郡交界的一处名叫阳谷的狭窄平原,而这也就是被后世称为标志着帝国开始走向灭亡的“阳谷之战”,原本楚军的战略是陈宽所部先行发动进攻,迫使官军向北撤退,而此时早已部署在那里的楚军主力再以逸待劳给予官军以迎头痛击,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由于当天阳谷地区普降大雪,官军居然在进攻开始前就主动开拔向北移动,而受大雪的影响,楚军的侦查以及联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结果就是楚军主力才刚刚到达指定地点,甚至还没来得及布阵,就发现官军主力已经出现在了自己面前,决战被迫提前开打。
由于事发突然,双方主帅都没有料到会在此时此地爆发决战,故此一开始的战略部署都显得有些仓促,周彦不清楚楚军究竟来了多少人马,又究竟想干什么,故此为了稳妥起见决定先行突围再说,故此其命令诸葛圆率领骑兵对楚军的阵地发起了冲锋,期待能够杀出一个缺口,在这个世界这样的战术有个专有名词叫做“陷阵”,应该说一开始此举给楚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官军的重骑兵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给楚军的阵地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好几次都险些被杀出缺口,多亏楚军主力人多势众,加上林坚调度有方,这才及时弥补了漏洞,然而这种以人命为代价的反复拉锯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林坚和一众高级将领骑马在高坡之上一边指挥一边琢磨着该如何应对,忽然林坚注意到官军右翼兵力较为薄弱,于是他赶忙命令岑延率领两千轻骑横冲官军的右侧,希望以此打乱敌方的进攻,应该说这个计划还是颇为冒险的,毕竟此时楚军的兵力颇为吃惊,抽调出这么一支生力军对于主战场所形成的压力可想而知,然而此时的局面已经由不得林坚多做考虑。
应该说一开始岑延的进攻并不顺利,楚军的领地主要处于南方,这里地势低洼,水网密布,并不是产马区,也不适合骑兵大军团作战,所以楚军的骑兵主要以机动力较强的轻骑兵,面对朝廷的重骑兵,正面冲击并不占据优势,不过岑延此人虽然性格有不少缺陷,但在行军作战上还是颇有天赋,他一琢磨这么硬碰硬肯定不行,干脆化整为零,发挥己方骑兵机动力强的特色,分散开来扰乱官军的阵形,官军骑兵虽然在战斗力上强于楚军,但论速度还真不如,结果很快官军的右翼就乱做了一团,并引起了连锁反应,等周彦好不容易让部队恢复正常,楚军却已经完成了布防,双方的局面顿时又被拉平了。
之后就是漫长而残酷的拉据战,双方在前线上反复争夺,有时仅仅是一块高地都有可能易手数次,双方所付出的伤亡更是可想而知,当战斗进行到中午,双方都已经有些筋疲力尽,此时考验的已经不是双方的实力以及战术,更多地是一种意志力的较量,换言之谁先承受不住压力谁就将失败。
不得不说此时双方军人意志力上的差距开始显现,官军虽然连吃败仗,处境不利,但这支由周彦亲自训练出来的部队意志力极为顽强,颇有些视死如归之意,相比之下楚军主要是由各地的割据势力组成,这些人的战斗力或许也很彪悍,但关键时刻还是缺乏组织性与纪律性,这也是林坚,陈宽等人早已看出,却一直来不及解决的问题,而这一次这一点险些要了林坚的命。
到了战斗的后半段楚军的斗志开始迅速下滑,好几条战线都岌岌可危,对此韩良,徐震等人看得都很透彻,他们都规劝林坚先行撤退,以避免危险,可林坚心里明白此刻如果自己一撤,那楚军势必会迎来一场溃败,非但汝阳地区的战略态势将发生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