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恐怖悬疑>无相进化>第四百七十章 右眼精神之海,融会贯通

2、右眼精神之海:右眼之内,以精神力化海洋,可激活一个精神结界环绕周身,一旦有人以精神技能对你攻击,或者敌人进入结界范围之内,你可以随时凝聚一道精神体,代替你承受所有精神伤害,或者令精神化身以精神之剑攻击敌人,自身精神力未干,结界可永久存在。

备注:a、结界范围为自身周围直径一百米的范围,开启结界时,每秒固定消耗50点精神力。

b、凝聚出的精神化身与结界一体,结界存在,则精神化身不灭,该化身只受精神类伤害,免疫所有能量伤害。

c、受到精神攻击时,方释放技能所消耗精神力+双方基础精神之差,与对方技能所能造成的伤害无关,且只能用自身精神力抵消,直至精神力耗尽,结界关闭。

d、结界内,00点固定上伤害+自身基础精神,该伤害只削弱地方的精神力,直至将之彻底归零,令敌人陷入萎靡甚至直接灵魂寂灭,其100点固定伤害具有强制性,即当每一次攻击最终伤害低于100时,强制扣除对方100点精神力。

评价:左眼毁敌肉身,右眼灭敌魂魄,当你睁眼,于世间来说,便是噩梦降临!

看着融合后的全新技能属性,秦长风久久无言。

单单是“传说”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含义,就足以让整个23号试练塔再次掀起惊涛骇浪。

这很有可能是本试练塔内,甚至整个最后面六座试练塔中,第一个出现的传说技能,即便原版的天神之目,也不过是传说而已。

左右双目的攻击方式,与光明候版的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在具体细节上却已截然不同,而这也是技能升华到传说的原因所在。

首先左眼,光明侯的炽烈之阳,攻击方式为炙热光芒灼烧,乃是外部伤害,优点是对几乎所有敌人都有效,不管对方是生物、傀儡、还是机械,都可以将之烧为灰烬,缺点是伤害来自外部,故而可以被很多防御技能抵抗。

而秦长风的血劫之印,攻击方式乃是直接引爆对方体内心脏、血液,以自身无法承受的速度剧烈跳动和奔流,使其心脏直接爆炸,或者血液撕碎血管肌肉爆体而亡。

要知道血液奔流速度如果增加到足够快,便会若洪水利剑一般恐怖,直接在脆弱的体内造成无法想象的巨大伤害。

所以血劫之印的优势在于几乎所有防御技能对这样的攻击都失效,无能为力,一旦被照射超过四五秒,就只能在恐惧中,眼睁睁看着自己被狂暴的血液撕碎。

可以说,在直接致死能力上,血劫之印比炽烈之阳更加可怕。

但相应的缺点则是只能对有血液的血肉生命起作用,如果敌人是纯能量或机械类生命,就完全无法生效了。

只不过,以秦长风所知,无论是在试练塔中,还是在幻想世界中,没有血肉的顶级强者,毕竟都是少数。

因为越是到达修行之路的尽头,想要再前进的话,就越是需要各个方面都完美无缺,便像木桶理论那样,真正决定你所能达到高度的,不是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一块!

所以对于一个强者来说,肉身与元神始终相辅相成,如果其中一个有弱点,不是说不可以达到最高的那个境界,而是非常难。

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灵界四大域的整体实力,魔邪道最强,星际大域最弱的原因所在。

其次右眼,光明候的是光明之海,凝聚的是能量结界,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的方式,直接抵消一切任何能量或物理攻击,理论上能量不尽,结界不破,便立于不败。

但实际上却依旧能够被破,太清道印的破法之力,就是其中一种。

而秦长风的精神之海,则与能量完全无关,完全专注于精神力。

同样是开启一个结界,但却是以精神化身代替自己承受伤害的方式,来达到防御的效果。

这个技能真正可怕的地方在于,精神化身所承受的伤害,根本不看对方技能的精神攻击,而只与对方释放技能时消耗的精神力和基础精神有关。

举个栗子,如果对方的技能,原本是消耗200点精神力,造成800点以上的恐怖精神伤害,扣除将尽400的基础精神后,秦长风也要用400点精神力进行抵消,或者承受400*伤害系数的生命值损失。

但现在,对方那800点高额精神伤害,一旦被精神化身承受后,就可以直接无视,只根据双方基础精神力的强弱对比,以及对方释放技能消耗的精神力值,来相应扣除秦长风的精神力而已。

这就是直接让对方的技能失效,变成单纯的精神强弱和多少的比拼,而且如果秦长风的基础精神高于对方,将彻底对任何精神攻击拥有绝对的压制能力。

此外,光明候右眼的光明之海,只是纯粹的防御技能,而秦长风的精神之海则还带有攻击属性,一旦敌人靠近他一百米的范围之内,精神分身就能以精神之剑对其进行攻击。

光明候的天神之目一攻一守,全都是消耗能量。

而秦长风则是一个肉身,一个精神,基本可以做到任何敌人都能够从容面对,论及潜力和全面性,自然是后者越胜。

技能融合成功后,本命星依旧在演化,而那场已经预定一定会开启的本命星名挑战,却还没有开始,显然相关的各个方面都在准备中。

秦长风沉吟少许,取出一块金属牌确认使用之下,身影一闪,直接传送进了一片白色的虚无空间之中。

他刚


状态提示:第四百七十章 右眼精神之海,融会贯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