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故宋帆影>第一百九十五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强军修内政 1

牟大牛在畲寨可以说如鱼得水,一则赤牛山离此不远,常来寨中走动,至少能混个脸熟。二则他这道士虽然是假的,但假戏真做,驱鬼攘灾之类的活计也做得。寨民素信鬼神,对于佛道巫傩没有不尊重的,人人见了他都敬称一句“牟道长”。而且牟大牛还与这畲寨寨主有着不浅的交情,所以投奔过去后,四人都被妥妥的安置住进了寨主的庄子里。

落脚处是稳妥了,但现在摆在林上转、牟大牛等人面前的是另一个难题,他们已经与中兴社失去了联系,这个问题似乎更加棘手。

原本刘十九与流求是一直保持飞鸽联系的,或许还有其他的备用联络方式,比如沿海大港口都有通信船往来,在各地有秘密接头人负责传递。但现在,飞鸽恐怕已被那帮叛贼煮掉吃了吧,通信船也不知哪里接头。既无通讯,也无可靠船只,如果仅凭自己的力量想跨海回流求那就是个笑话。

何去何从?四人就如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道要飘去哪里。

流求这边,张镝也有些焦急。婺州的情报迟迟不来,特派员刘十九以及他带去的百十个人便如泥牛入海,再无半点消息。按理说,即便战事不利,也该有败讯传回。除非是全军覆没无人生还,但陈复在婺州经营多年,圣公弥勒会足有上万信众,总不至于被一网打尽了吧。

张镝与陈复诸人都不会想到有程小眼、蛤蟆张这么一伙喽啰犯上作乱,不仅杀了特派员刘十九,还假冒圣公之名,控制了局面。侥幸生还的牟大牛等人则遁入深山、投靠畲人,也不知如何能联络上中兴社,这么一来,两地之间的情报便彻底断了。

除了下落不明的婺州这路人马,其他的方向形势也不算好。一方面是陈闵的水师在浙东沿海没占到什么便宜,只是转了几圈,无功而返,好在也没有太大损失。

另一方面是在董文炳的六路南伐压迫下,宋军败讯连连。

朝廷里那帮人,嘴巴上说着北伐、北伐,身体却无比诚实的只顾南窜,拉上小皇帝,放弃了才成立不久的温州行在,一路向福建逃去了。

张镝的案头每日都有各地传来的消息,但终归是坏消息多,而好消息少。他的眉头皱了又皱,已经好久没有舒展了。

想了多日,张镝也算明白了一点,近来遭遇的这些挫折,说明自己的实力还远远未到能与蒙元正面抗衡的程度,实力未济,还是慎重用兵,专心内政,壮大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就如文景之时的纳币和亲,才有后来汉武帝横扫北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才能一雪前耻。如今中兴社也正需要龙潜虎伏,作韬晦之计,悄悄壮大自身之后才可行大事。

想通了这点,张镝豁然开朗,愁眉也舒展了不少。连日里,带上刘石坚、陈闵等几个助手,还有各部的一帮事务官,东西南北奔走了一番。视察了数十个基层营、保,以及各矿山、港口、农场、商社、工坊……作了很深入的调查研究,绝不是蜻蜓点水的走过一遍,甚至在货郎和医官的引路下,只带若干精锐护卫前往深山中的土著部落一探究竟。

脚踏实地的调研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基础,张镝根据岛内情况,接连做了几个重大决策:

第一个大决策是全民识字。

历朝历代,官府奉行的都是愚民之策,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心的读书人是极少数,大约一个村庄百十户人家才会有一两个,普通人的话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就十分难得了。

如今,经过几次事务官招考,中兴社治下的读书人基本都被搜罗到事务官行列之中。因为读书人少,有些技术性岗位招的人只是粗通一点文墨,先用着再说,边学边做。比如工部的事务官,招录时更注重技艺,但只有技艺也是不够的。尤其是铳炮火器的制作,中兴社的规矩是必须用统一和精确的度量衡,生产出来的铳炮有标准大小和重量,误差很小。必须保证相同规格的火药和弹丸能在同一款铳炮上无差别的使用。假若工部的人都不识字,不能看懂图纸,也不能记录数字,那标准化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再如贸易部,除了经营海贸,还有管理市场和各港口征收商税的功能,识字并且懂算数都是必须的。

至于户部、吏部、礼部、刑部那就更不用说,事务繁杂,不可能让不识字的人来干。

哪怕事务官招考时门庭冷落的医药部,要想成为合格的医官,能看懂医书,开的出药方,也算是基本要求。

当然,张镝要推行全民识字绝不仅仅针对总社下的八个部门,绝不仅仅为了充实事务官的队伍,他的目标显然更加宏大一些。

所谓全民识字,重在全民,也即不论男女老少,所有人都要学习认字。

目的何在呢?有些人可能无法理解。张镝却坚信这一计划的重大意义,若成功实施,其作用当不亚于十万雄兵。

全民识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有利于政令的传达和军民的管理,以往需要敲锣打鼓召集民众宣布政令,等识字的人多了,几张布告就解决了,还避免了口口相传以讹传讹。

其次识字率的提升可极大的促进中兴社各项事业的发展,很多时候,技艺传承、经验总结、创造进步都要以文字为前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识字的精神价值。全民识字的过程也即是全民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教导百姓认识到中兴社的伟大事业,教导百姓忠


状态提示:第一百九十五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强军修内政 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